高原地区120例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一)
详细内容
【摘要】 本文分析了在高原特殊的人文、地理及卫生条件下120例急危重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作者认为心理护理在整个护理工作中占重要地位,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给予不同的心理支持、疏导及疾病宣教,可以缓和患者的紧张情绪,有助于病员的治疗与康复。
【关键词】 高原地区 急危重症 心理护理
我院地处西藏高原,含氧量低,路况相对较差,医疗机构分散,就诊对象以藏族和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他们相对文化水平低,宗教信仰强烈,表达能力差,卫生防病意识淡薄,急危重症患者多。该就诊人群不仅面临生命威胁,还可能遭受躯体伤残,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易产生焦虑、恐惧、绝望、不认同或淡漠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因此护理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通过自己良好的言行,去影响病人,帮助病人接受并适应突然改变的角色,正确对待疾病和死亡,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有利于病人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1 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均为我院住院的急危重症患者,年龄18~70岁;文化程度:小学12例,中学72例,大专以上36例。工作性质以体力劳动者为主。其中,急腹症12例,脑血管意外38例,四肢及脊柱创伤70例。
2 心理特点
急危重症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1〕。这些人群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患者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患者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护士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针对急重症患者焦虑恐惧、紧张不安的情绪,护士只有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交流,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症结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舒缓患者的情绪,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创造最佳身心状态的需要,也是促进护患间理解与支持,提高治疗、护理效果的需要〔2〕。
3 临床护理
由于急危重症患者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消除患者的心理紧张状态。
3.1 学习少数民族语言
在西藏高原地区从事医疗工作,就诊对象主要为藏、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因此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是作好接待少数民族患者心理工作的关键。接诊工作首先碰到的就是语言,由于语言不通,无法交谈,容易产生误会,发生摩擦,在实际工作中自学藏语、回语等,努力克服语言交流的障碍,以方便交流。这样更容易贴近患者,使患者感到平易近人,可亲可近。
3.2 稳定病人情绪
急危重症大都起病急、病情重,病势凶险,病人对疾病缺乏认识,心理随机应变能力不足,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等等。护理人员在迅速、及时、有效配合抢救的同时,应首先稳定病人的情绪。此时,护士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患者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护患关系,能够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积极配合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
过去有种欠妥的做法,对急危重症病人只重视抢救技术的实施,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简单的劝慰病人,消除其紧张情绪,但这种方法往往收效不大〔3〕。急危重症患者在情绪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单纯的语言安慰就如杯水车薪,难以达到心理护理的目的,所以心理护理首先要表现在医疗、护理人员以治愈疾病的态度上,高度的重视,足够的信心;其次要有条不紊,忙而不乱,执行医嘱的轻、快、稳、准,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增强安全感;再则在尽力终止病人不断加剧的疾病痛苦的基础上,再配以适当的语言安慰,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对于生活丧失信心的患者,则要找出其轻生的思想根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根本上消除其轻生的念头,树立起生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