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刺治疗58例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临床观察(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目的 观察平衡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58例颈性眩晕急性发作病人,采用平衡针灸法进行治疗,分别在针灸后各个时点,观察患者眩晕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疗效评定标准采取VAS评分法,即模拟视觉评分法。结果 30 s内症状缓解者共33例,占56.9%;共计有47例症状缓解明显,占81.0%;其中症状完全缓解者共9例,占15.5%;明显缓解者共38例,占65.5%。结论 平衡针灸能迅速缓解眩晕症状、稳定患者的情绪,可操作性及临床推广性较强。
〔关键词〕 平衡针;颈性眩晕;疗效评价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工作性质以及疾病谱的变化,颈性眩晕发病率明显增加,由于其病因的复杂性和病因症状叠加性的特点,针对其多个环节、多层次病变治疗的研究不断扩大,在本病的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中医治疗眩晕有一定的优势,但针对其急性发作进行治疗的特色不突出;一些简便、有效的中医治疗手段没有很好地利用推广。平衡针灸是新近兴起的一种新的针灸方法,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项目,文献报道〔1,2〕对颈性眩晕具有较为肯定的疗效。为进一步验证其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我们自2005年12月~2006年3月,采取该针灸方法治疗58例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患者,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均为2005年12月~2006年3月来我科就诊的眩晕病人,其中男28例,女30例;年龄50~80岁,平均58.31岁。
1.2 病例入选标准
1.2.1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第四届颈椎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2〕。
1.2.2 纳入标准 (1)符合眩晕中医诊断标准,辨证属气虚痰瘀;(2)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3)发病年龄≤70岁;(4)知情同意。
1.2.3 排除标准 (1)脑梗死、脑出血、肿瘤以及眼源性、耳源性等所致眩晕;(2)颈椎或颅底先天畸形、胸廓上口综合征、颈部外伤所致颈性眩晕;(3)合并有严重心、肝、脑、肾疾病;(4)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5)精神病患者,或妊娠、哺乳期妇女;(6)同时使用研究规定以外的其他治疗眩晕药物。
1.3 平衡针灸穴位 主穴:升提穴、颈痛穴。配穴:伴耳鸣及听力减退加用耳聋穴;伴恶心呕吐者,加用胸痛穴;伴头痛者加用头痛穴。
1.3.1 升提穴 定位:头顶正中,前发际直上10 cm,双耳尖连线中点前2 cm处;手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5~2寸;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麻胀紧沉为主。
1.3.2 颈痛穴 定位:半握掌,第4、5掌骨之间,即指掌关节前凹陷处(或八邪穴);手法:上下提插或一步到位针灸手法;方向:平刺,进针约1.5~2寸;针感:以针灸部位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或向上放射。
1.3.3 耳聋穴 定位:位于股外侧,髋关节与膝关节连线中点(大腿外侧中点);手法:一步到位针灸手法;方向:直刺,进针约2~2.5寸;针感:以刺至骨膜上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1.3.4 胸痛穴 定位:位于前臂背侧尺、桡骨之间,腕关节与肘关节连线的下1/3处;手法:上下提插针灸手法;方向:斜刺,进针约1.5~2寸;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1.3.5 头痛穴 定位:位于足背第1、2趾骨结合之前凹陷中(或太冲);手法:上下提插或一步到位针灸手法;方向:平刺,角度15°~45°,进针约1.5~2寸;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