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源性休克18例临床分析(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休克
为探讨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诊断及治疗问题,我们对2000年1月~2003年10月临床诊断心源性休克18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病在儿童并不多见,常在其他疾病基础上继发,易与感染性休克混淆,病情凶险,发展迅速,若早期能用硝普钠针来诊断并能获得充分治疗,休克均能纠正。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18例心源性休克患儿,其中男10例,女8例,发病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14岁。
1.2 诊断依据 按《儿科学》有关章节进行。
1.3 发病诱因 先天性心脏病8例,暴发性心肌炎4例,心包积液2例,心律失常4例。
1.4 临床表现 18例均有一般状态差,面色苍白或发绀,血压正常或下降,脉压差减少,脉搏无力,尿量减少或无尿。其中拒乳伴哭闹不安、喘憋8例,腹痛伴乏力4例,拒乳伴无尿2例,突发胸闷、频繁抽搐4例。
1.5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超声心动图:18例患儿均做超声心动图检查。胸片示肺瘀血,心脏增大。心电图:18例患儿均做床头多导心电图。休克诊断明确后,对休克的监测是治疗休克的重要措施。一方面可持续观察休克状态的改变,另一方面可判断治疗效果,有助于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措施。
1.6 无创伤监测 (1)反复体格检查,观察神志状态、呼吸、心率、体温及周围组织的血液灌流状况。(2)连续心电图检测,了解心率、心律及心肌缺血状况。(3)定期做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病因,检查心功能、心排血量及射血分数。
2 治疗及转归
首要措施是增加心排血量及组织的血液灌流,要分秒必争,尽可能在休克早期获得充分治疗,以免贻误病情而发展为不可逆性休克。具体措施:(1)镇静、吸氧,保持呼吸道畅通,良好静脉通道至少2个。(2)多巴胺和硝普钠两药同一静脉匀速经输液泵输入,多巴胺用量为2~10μg?kg -1 ?min -1 <>,硝普钠用量为1~6μg?kg -1 ?min -1 <>,两药比例一般为2:1(多巴胺用量:硝普钠用量)或1:1,应由小剂量开始,如多巴胺按4μg?kg -1 ?min -1 <>及硝普钠按2μg?kg -1 ?min -1 <>溶于10%葡萄糖溶液中匀速滴入。在滴入过程中血压上升不满意时,应适当加大多巴胺用量,遇末梢循环改善不满意时,表现为面色仍苍白、皮肤紫绀,四肢厥冷未改善应适当加大硝普钠的用量,休克缓解后,两药应逐渐减量至0.5~1μg?kg -1 ?min -1 <>左右,再观察1~2h,病情稳定可以停药。(3)快速洋地黄化,休克症状好转或休克缓解后使用地戈辛快速化量。(4)激素早期大量使用,地塞米松1~2mg/kg,甲基强的松龙10~30mg/kg。(5)限制静脉速度,禁忌扩容,匀速低张力,无异常丢失只补充生理维持液。(6)利尿剂的使用:血容量充足前提下,前负荷增加因素。(7)纠正酸中毒,心源性休克时出现的代谢性酸中毒主要是循环障碍引起,当有效循环恢复后,可自动纠正,当pH小于7.20时,一般采用5%碳酸氢钠1~1.5ml/kg静注1~2次即可。(8)对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