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益肝冲剂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炎80例(一)
详细内容
作者:张超贤,秦咏梅,郭宝瑞
【摘要】 目的:探讨三甲益肝冲剂对抗结核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对2004年1月-2006年12月诊断为抗结核药物性肝炎8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予三甲益肝冲剂治疗,对照组40例进行常规治疗,疗效进行χ2统计学分析。结果:结核药物性肝炎大多发生于强化期内,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乏力、纳差黄疸、腹胀肝区疼痛及肝大,三甲益肝冲剂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三甲益肝冲剂治疗1周内可明显改善药物性肝炎表现及恢复肝功能作用,对于抗结核药物性肝炎有较高疗效。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肝炎;三甲益肝冲剂
在治疗结核病过程中由于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和治疗时间长,常出现肝功能损害。我院自制复方中药三甲益肝冲剂应用于临床十余年,已被证明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的理想药物〔1〕,但尚未见对药物性肝炎治疗效果的报道,本文对三甲益肝冲剂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炎临床疗效作进一步探讨。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4年1月-2006年12月本院共收治80例抗结核药物性肝炎住院患者,均符合药物性肝炎诊断标准〔2〕。男55例,女25例;年龄19-68岁,平均36岁。本组80例入院时常规肝功能、肝胆B超及甲-戍肝炎病毒标志物均阴性,既往无肝功能损害及肝炎史,在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过程中均有乏力、恶心呕吐等不适,化验胆红素转氨酶升高,排除各种肝脏本身损害,且均为诊断明确的初治肺结核病患者,其中在抗结核强化期内65例,继续期15例。1个月内为45例,2个月内为20例,3-6个月内为15例,均为初治菌阴病例,化疗方案为2HRZE/42HR。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在抗结核方案,性别,肺结核类型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所有患者一经确诊,立即停服抗结核治疗药物,卧床休息,予以足够热量与蛋白质饮食,静脉滴注葡萄糖、大剂量维生素B、维生素C等护肝药治疗。并根据临床类型予以相应治疗,偏重者加用复方支链氨基酸、血浆、白蛋白、磷酸果糖等支持治疗,有出血倾向者加用维生素K,有黄疸用苯巴比妥、门冬氨酸钾镁退黄,合并感染者予抗感染,并加用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两组基础护肝用药大体相同。治疗组:基础用药加用三甲益肝冲剂,每次15g,每日3次。对照组:基础用药加用肝泰乐注射液0.3g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用药过程中每1-2周检查肝功能1次。如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肿大、肝区疼痛、黄疸等症状加重,则至少每周检查肝功能1次。记录用药史、症状体征、肝功能试验、PT、血沉及 X线胸片、肝胆 B超情况。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
1.3 疗效评价 治愈:临床表现消失,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显效:临床表现大部分消失,肝功能基本正常;有效:临床表现较前减轻,肝功能轻度异常;无效:临床表现无改善,肝功能异常。临床表现主要有:乏力、食欲差、恶心呕吐、肝区不适、腹胀,皮肤、巩膜黄染。实验室检查:每周复查1次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直接胆红素(D?BIL) 均高于正常值,B超示肝脏弥漫性损害。
1.4 安全性评价 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肝功能异常与临床药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评价,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