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对DR检查可疑骨折的诊断价值(一)
详细内容
作者:蔡成仕 赵瑞华 刘长春 刘英峰 孙延春
【摘要】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对DR检查可疑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7~2007.10间55例DR诊断可疑骨折的病例的16层螺旋CT的轴位、MPR及3D图像。结果 所选病例DR均未显示明确骨折线,经CT扫描诊断骨折48例,排除骨折9例,阳性率达87.3%。结论 多层CT弥补了X线平片的不足,对可疑骨折的明确和排除有较高临床价值。
【关键词】 骨折;DR;16层CT;后处理技术
骨关节创伤是基层医院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常规X线平片仍是骨折诊断的首选方法,但X线片容易误诊或漏诊。近年来因骨关节创伤诊断不明确而延误治疗,造成大量医疗纠纷,应引起重视。通过分析55例CT检查结果,笔者认为16层螺旋CT对于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Digital Radiography)诊断可疑骨折的明确和排除有较高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筛选DR诊断可疑骨折55例外伤病例行16层CT检查:其中颅面骨创伤13例,颈椎3例,腰椎4例,膝关节7例,踝关节2例,足3例,腕关节2例,骨盆4例,胸骨1例,肋骨16例。其中男38例,女17例,年龄13~75岁,平均43.6岁。
1.2 扫描方法 使用美国GE公司LightSpeed16螺旋CT常规横断位扫描:层厚2.5~5.0mm,间隔2.5~5.0mm,螺距1.375:1,扫描后采用骨算法1.25mm薄层重建,然后将重建数据传至Advantage Windows 4.2工作站,行三维重建、表面覆盖重建(SSD)及多平面重建(MPR)。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有明确外伤,DR摄片均未显示明确骨折线,部分X表现局部骨质走行前自然,骨皮质模糊。DR诊断可疑骨折而行16层螺旋CT检查,从中检出其中颅面骨骨折12例,如图(6、7)。颈椎2例。腰椎3例,如图(4、5)。膝关节6例,踝关节2例,足2例,腕关节1例,骨盆3例如图(1、2、3),胸骨1例,肋骨14例如图(11、12)。排除9例,如图(8、9、10)。诊断骨折阳性率87.3%。
3 讨论
3.1骨折在临床工作中很常见,X线平片是检查的首选方法〔。骨折的影像诊断是临床诊断治疗的主要依据,准确的影像诊断是正确治疗、预后评价的关键。DR图像后处理功能强大,通过调节窗宽窗位,边缘强化,局部放大及均衡处理等功能获得良好图像[1]。即便如此,复杂解剖部位及不明显骨折容易误诊或漏诊。多层CT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和强大的功能。一次扫描能同时获得多个层面的图像,减少了获得容积数据的扫描时间,提高了容积分辨率和时间分辨力。3D重建的立体图像易于显示隐匿性骨折及骨折的特征,弥补了X线片的不足。我们认为平片诊断骨折不明确时应行CT检查。骨折的影像诊断由于16层螺旋CT的应用和准确检出为患者得到及时而正确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另外,对可疑骨折的明确诊断也可以避免漏诊误诊造成的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