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试析建构主义学习观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启示(一)

试析建构主义学习观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启示(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设里 建构主义学习观
  论文摘要:分析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常见的几种课程模式,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1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等方面,提出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笠的建议。
  每一种职业都有自身的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依据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进行设计和开发,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课程目标,使培养的人才达到职业要求。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一)楼层式结构
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被称为“三层楼”式结构。目前大多数院校按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或专业方向的顺序安排。这种结构模式的实质是沿袭本科教育课程结构,以学科主线建构。尽管有关院校根据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和人文课程,强调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教育,但总的来说,未能突破以学科教育为基础的课程模式框架。
  (.二)平台式结构
平台式结构是按专业大类,拓宽专业口径设计的一种课程结构模式。它将课程按公共课、专业大类基础课、专业课或专业方向分层建构平台课程,把课程按授课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纵向排列。公,共基础课平台,主要是相关学科基础拓宽,增加人文社科和素质教育课程,专业大类基础课平台,则打通原来几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构成新的大类专业基础课群。平台式结构对课程整合的要求极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往往又走向了“楼层式结构”的范型。
(三)模块式结构
模块式结构是在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课程组成各种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以能力为主线建构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模块式结构中,学科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体系是两个彼此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部分。学科知识模块是面对岗位群建构的,既包括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又有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能力模块主要由实验、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组成。这种课程模块随意吸收了现代课程论的许多思想,强调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但大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模块的针对性差,模块之间不能灵活组合,技能考核体系不完备、重知识、轻实践等问题。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宗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解释和假设:即知识的本质。建构主义认为“符号”是知识的一种,但不是知识的全部。知识是非符号的,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的一个建构过程。建构:即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是积极的建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是在已有知识经验为生长点而“生长”起来的。社会情境性:即知识的建立过程。建构主义反对传统教学将知识从具体形象中抽象为概括性的概念与规则,反对让学习者在独立于现场情境之外进行学习,而学习的结果可以自然而然地迁移到各种情境中的观点,认为情境因其具有差异性、变化性而无完全“普遍适应”各种具体情境的法则,知识只有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才能交流。为此,应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学习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使之在实际生活中有更广泛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