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及其教育对策的分析与思考(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理性经济人;教育对策
论文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探讨应从经济意识、主导价值进行分析,对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观教育应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动员,关注毕业生的经济需求,呵护毕业生求职中的负性心理,提升毕业生生命价值实现的需求,树立毕业生的就业使命意识和自救意识,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取得良好效果。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现实表现
1.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取向。社会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自我价值只有通过社会价值才能实现,这是我们一贯坚持的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价值观也正经受着考验。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淘汰的社会里,人们在千方百计地选择着社会,社会也在严格甚至苛刻地选择着个人,我们现在的毕业生们既担忧前者空间的狭窄,又抱怨后者社会的残酷,于是对职业的挑选被优先放到了首要的位置。学生业务学习的动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动力,其出发点与归宿,核心都围绕着找一份好的工作,进入到主流社会,摆脱既有的经济困境或谋求更好的发展,“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话似乎成了天外来音,成了茶余饭后嘲讽那个时代青年幼稚、冲动的笑柄,更多学生推崇的是西方式的个人奋斗和自我的营造。他们对就业问题观察与思考的核心,是个人中心论,至于个人与社会的结合只是兼顾考虑。
2.毕业生就业行为状态。今天的大学生不习惯于谈理想,不会在精神偶像崩塌后而迷惘、徘徊,很少有人为某事某人特别感动,更不会为一些遥远的东西而激情澎湃。而更多的人,目标、追求都非常清晰,个人理想直接被嫁接为物质的追求,更多的社会理想被等同于一个个机械的量化指标。如果我们接近毕业生会发现,绝大多数的毕业生把找到一份生活待遇高、工作环境较好的工作作为最大的理想,这就是求职中的“三高二大”现象(高收入,高待遇,高起点;大城市,大公司),而只有约10%的同学把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作为择业的第一目标。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的。从好的角度分析,这或许也是一种进步,理想的获得不再是像某个时代对理想的夸夸其谈或重复宣讲。但是,青年不能没有理想,尤其是经过高等教育的中国大学生,急功近利或单纯的务实会使人走向平庸肤浅。有些学校建校几十余年,很少有大师、大家与高官,更多的是高工与营销高手,也许我们的传统就是太务实而显得平淡。在现实的求职过程中,他们的行为存在着:
(1)形势不明。古人云:“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对自己面临的就业形势有一个客观的判断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前提。但现实并非如此。不少毕业生因为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基本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的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六神无主;有的盲目乐观,期望太高;有的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有的干脆拿着材料一个单位又一个单位、一个招聘会又一招聘会地“巡游”,导致毕业班安排的课程、毕业论文、设计大打折扣。
(2)定位不准。毕业生存在“盲从、赶时髦,不能对号入座”的现象。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毕业生往往不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求职优劣点,都想去“好”的单位,都把收入高、名气大的单位作为择业时的首选目标,结果互相“撞车”;而一些急需用人的中西部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单位却因所处的地域或社会影响等原因,为求人才,连续多天坐阵学校,诚心可嘉,但依然门前冷落,问者寥寥。
(3)信心不足。自信是一种重要的品格,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树立一定的自信心,对于他们参加双向选择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自信更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一种必然要求。但是在调查中,有40%的学生对自己表示没有信心,有60%的学生说自己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优势,只有30%的同学表示自己在找工作中有信心。缺乏信心的根本原因在于毕业生在校期间缺少锻炼,各方面的素质达不到社会的要求。而那些能力强、担任过学生干部、获得过奖学金的同学却恰恰相反,对自己的前途信心十足。
3.毕业生就业意识与心态
(1)奢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年均89%的高速增长,整个社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繁荣与富裕,在这股暖风的吹拂下,毕业生中奢华之风、超前消费再次抬头。享乐主义、攀比心理在校园中不断滋生、蔓延,反映在就业问题上:期望值居高不下。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85%的毕业生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作为自己的选择意向;有70%的毕业生把工资高、住房好的单位作为自己的理想单位,而选择去农村工作的毕业生不到总数的1%。一个本科生到上海见习期1500元的月薪都认为没法活下去,到内地1500元的月薪够用,但太闭塞,工作转换不方便。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大多数毕业生整体素质远远达不到社会的要求,“高分低能”、“高品低能”、“高能低品”式的毕业生大有人在。在有些毕业生感叹“找不到理想单位”的同时,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却又招不到毕业生,这种“招不到”与“找不到”的矛盾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难题,同时也反映出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奢华心态仍较普遍。
(2)浮躁。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许多东西(如体制、准则、观念等)正逐渐地被分化、摧毁,还有的正在逐渐被否定或打破,而更多的东西正在组合与重新构建之中。面对这些,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不明白自己到底应该坚持什么,扬弃什么,跟着感觉走。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大干快上、攻关、应酬、拉关系、打擦边球、投机、侥幸,不实事求是的浮躁心态,无论是教师,还是在学生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反映,严重地影响了这一代学子坐在教室里精心读书,钻研学问,苦练内功。毕业生中所谓的“适应社会”,更多的是迎合社会的消极面,根本起不到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独立思考、引领社会进步的作用。在求职中,对求职技巧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了对增加自身实力的关注程度。浮躁心态的精神实质就是设法用最少的付出,获取最大回报。这严重腐蚀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操守。
(3)被动。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明显感到存在这样一个群体,尽管还不占主流,也已到了足以引起我们关注的程度。因为90%以上的就业率指标,它要求我们必须对导致就业障碍的所有对象进行细分,以便拿出全面的解决方案。这个群体我称他们为“无意识,被动群体”,他们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但也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外部特征表现为:学业糟糕,能力底下,心情懒散,性格内向伴随着心理障碍。对待就业问题,不积极、不主动、不配合、不着急,今后的问题也不考虑。面对至上而下的层层指标,学院分管就业的教师很着急,他就是无动于衷。面对教师的动员、劝导和教育,他们不排斥、不反抗、也不行动。无意识、被动的价值观决定了这些学生就业行为的被动与麻木。就业指导教师几乎要为他们考虑好求职中的所有细节与过程,提醒他们每一个注意点,这些学生完全从一个就业的主体沦为客体,习惯于等待,等待学校、等待单位上门、等待教师通知,少了一点主动出击、去市场寻找机会的锐气。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剖析
作为理性经济人,即高校毕业生在进行教育投资时,总期望在约束条件下获得最大的利益。这符合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如果背离这一假设,把就业问题大部分归因于毕业生的高就业期望值是貌合神离,经不住推敲的,对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动员也是无效的。
1.从经济意识分析。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招生和就业政策的制定和推行,默认了高等教育与职业之间存在一种“共生关系”,即高等教育与就业活动相互依存,高等教育所提供的人力资源与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是一一对应关系。这种对应的“共生关系”维持着“供求平衡”,不存在毕业生就业问题。凡事利之由即是其弊之根。不存在就业问题的同时,也存在毕业生无自由选择就业单位的限制。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存在毕业生的就业高期望值,只是听从组织安排与重新选择单位实现自己价值的矛盾,这一矛盾不需要从经济意识理性经济人的角度来分析与解决。但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与就业岗位之间那种默认状态下的“供求平衡”不复存在,代替的是一种实实在在、动态的供求关系。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再通过政府行政手段来配置,而是必须通过劳动力市场,与用人单位进行一场相互的“职位搜寻”与“人才搜寻”的游戏。在劳动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争取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期望值都是由高到低地排列,这完全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高有何错?在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如果一开始就要求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低的期望值是不恰当的,也是违背理性经纪人假设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博弈,在搜寻成本和搜寻收益的不断比较中,双方会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当然毕业生也会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就业价值观,最终达到一种平衡。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观转变为希望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发达地区,在外企或政府部门最大限度地取得教育投资所带来的较高的工资收益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市场化的积极应对,也完全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我们不能因此而批评指责他们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道德的堕落。因为毕业生不仅是一个社会人,也是一个经济人。社会责任感也并不排斥私人的利益。他们在不违背国家法律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投资收益也是无可厚非的,任何企图通过提高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来解决就业问题绝非根本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