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竭运动后大鼠心肌的变色酸2R-亮绿染色(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目的:研究力竭运动后心肌变色酸-2R亮绿染色的表现。方法:5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一次力竭运动组和对照组,力竭组进行一次力竭游泳运动,运动后分别于即刻、6 h、12 h、24 h取心室肌组织进行石蜡切片及变色酸2R-亮绿染色。结果:一次力竭运动后各时相大鼠心肌变色酸2R-亮绿染色显示心肌细胞浆存在点、片状红色缺血缺氧改变,以运动后6 h最显著。结论:变色酸-2R亮绿染色可以敏感地反应运动性心肌微损伤的病理改变,可以作为建立运动性心肌微损伤实验动物模型的评价指标。
【关键词】 力竭运动;运动性心肌微损伤;变色酸2R-亮绿染色
有研究发现,适量的运动能够使心脏产生良好的适应,有利于身体的健康,而过量的运动则有可能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肌损害,诱发心功能不全、电生理异常及心律失常,严重者甚至有可能引起猝死[1]。
变色酸2R-亮绿染色是一种检测心肌缺血缺氧改变的敏感指标,过去只是在心脏猝死患者的法医学诊断和实验性心肌缺血实验动物模型中被广泛使用,尚未引入到运动性心肌微损伤的研究中。本研究旨在探索力竭运动后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及其时相性规律,同时也为运动性心肌微损伤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寻找敏感有效的评价指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50只(北京维通利华公司提供),体重(260±8) g。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其中一次力竭游泳运动4组,对照1组,各组间大鼠初始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国家标准啮齿动物饲料喂养,自由饮食。饲养环境为室温(20±2) ℃,光照时间12 h,相对湿度40 %~55 %。
1.2 实验方法
1.2.1 力竭游泳运动 采用PVC特制泳池,规格为1.6 m×0.8 m×1.2 m,内壁光滑,水深约60 cm,超过大鼠身长2倍,控制水温在30~33 ℃。运动组大鼠进入动物房后首先适应3 d,然后进行2 d适应性游泳运动(20 min/次),每次运动后迅速用干毛巾擦干水分,电吹风吹干后,放回笼中休息,第3天尾部负重3 %体重进行一次力竭运动,力竭标准参照Thomas等[2]的报道。
1.2.2 大鼠心肌取材 一次力竭运动组分别于运动后0、6、12、24 h取材,对照组与运动后即刻组同时取材。大鼠腹腔注射10 %水合氯醛(1 mL/100 g体重)麻醉后,开胸迅速取出心脏,经灭菌生理盐水清洗后,迅速垂直于心脏长轴切取心肌组织投入福尔马林液固定24 h,于石蜡切片机切取5 μm厚的石蜡切片备用。
1.2.3 HE染色 将石蜡切片依次脱蜡、水化、苏木素染色、分化、反蓝、伊红染色、脱水、透明、封片,制成HE染色的切片。
1.2.4 心肌缺血缺氧特异性染色――变色酸2R-亮绿染色 石蜡切片脱蜡至水化后,入变色酸2R染液染色10 min后直接用0.2 %冰醋酸水溶液洗2~3次,然后入0.5 %亮绿冰醋酸染液复染10 min,自来水洗2 min,然后脱水、透明、封片。
2 结果
对照组大鼠心肌纤维形态结构正常,HE染色显示心肌纤维结构清晰,着色均匀,肌纤维呈短柱状,分支相互连接成网,细胞核呈卵圆形,大小均匀,位于心肌纤维的中央;变色酸2R-亮绿染色显示心肌纤维呈绿色,细胞核呈深蓝色,未见红色缺血缺氧改变。见图1。
图1 对照组大鼠心肌纤维HE染色形态结构(400×)
①为正常心肌HE染色, ②为正常心肌变色酸2R-亮绿染色
一次力竭运动后即刻组和6 h组大鼠心肌纤维可见明显形态结构异常和缺血缺氧改变,尤以6 h组为甚。HE染色显示心肌组织出现不同层次的嗜酸性红染区,着色不均匀,心肌纤维结构不清晰,横纹模糊,细胞边界模糊不清,并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浊肿和局限性间质水肿等改变见图2-①,在12 h组和24 h组以上情况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变色酸2R-亮绿染色显示各组心肌细胞浆均存在点、片状红色缺血缺氧改变,见图2-②,尤其在运动后6 h组心肌红色缺血缺氧改变成大面积片状,显示心肌损伤程度大于其他时相组,运动后12 h组程度有所减轻,运动后24 h组进一步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