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小儿慢性迁延性腹泻75例疗效观察(一)
详细内容
作者:王秀花,王翠萍,赵宝荣,张向花
【关键词】 推拿;小儿慢性迁延性腹泻;中医疗法
小儿慢性迁延性腹泻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水样、兼未消化食物或黏液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病症,由于迁延不愈,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笔者运用推拿疗法治疗该病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中医辨证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8月-2009年1月在本院儿科门诊就诊的慢性迁延性腹泻患儿150例,按就诊顺序编号,依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推拿组75例,其中男38例,女37例;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3周岁,平均1.58岁;病程2~8周(迁延性)50例,占66.7%;>8周(慢性)25例,占33.3%;腹泻次数4~22次/d,平均9次/d。常规止泻药物治疗组(药物组)75例,其中男40例,女35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3周岁,平均1.63岁;病程2~8周(迁延性)60例,占80%,>8周(慢性)15例,占20%;腹泻次数4~21次/d,平均8.5次/d。2组大便性质均为无浓血水样或稀糊状,大便常规镜检正常101例,有少许白细胞28例,有脂肪球41例。2组病情、病程、年龄相近,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推拿组
治则:调理肠胃、利湿助运、健脾止泻。治法:采取辨证施治,合理取穴,推拿治疗。
①腹摩法:患儿取仰卧位,医者一手四指罗纹面或掌心置于腹部,用摩法沿剑突下至耻骨联合上,以建里和神阙穴为重点,作有节律、轻柔、顺时针方向环旋抚摸3 min。②揉板门:患儿取仰卧位,医者一手固定病儿腕部,另一手用指揉法在手掌大鱼际赤白肉际相连接处揉运1 min。③推大肠:患儿取仰卧位,医者一手固定病儿食指,另一手用指推法,在食指桡侧缘,从食指尖向指根直推1 min。④揉龟尾:患儿取俯卧位,医者一手扶住病儿臀部,另一手拇指罗纹面或中指端用揉法在尾椎骨端揉转1 min。⑤推上七节:患儿取俯卧位,医者一手扶住患儿臀部,另一手用拇指或食、中指在第二腰椎至尾椎骨成一直线由下向上直推1 min。⑥捏脊法:患儿取俯卧位,将患儿裤退下到尾骨下缘,上衣撩起。医者两手自然屈曲,食指和中指横抵在尾骨上,两手交替沿督脉循行向前推进,随捏随推向上抵至第七颈椎为止,如此反复3遍。在推、捏脊过程中,每推捏3次,须轻轻上提1次,以脊背皮肤出现微红为宜。⑦随症加减:寒湿泻加推三关300次,揉外劳宫1 min;湿热泄不推七节,加清小肠300次、退六腑300次;伤食泻加强摩腹10 min,加揉板门1 min,运内八卦300次,揉中脘、天枢各1 min,拿肚角50次;脾肾虚泻者加推三关300次,揉脾俞、胃俞、肾俞、足三里各1 min,捏脊5次,擦命门、八篌各50次。
2.2 药物组
治则:预防脱水,及时补液,合理饮食与用药。治法:控制感染,液体疗法,对症治疗。
①5%葡萄糖溶液100 mL+电解质+抗生素。②在进行病因治疗的同时,口服思密达(蒙脱石散剂,山东颐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91101),1岁每日1袋,1~2岁每日1~2袋,>2岁每日3袋,均分3次服用。③后期加服丽珠肠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