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临床医学论文>红细胞包蔽技术用于晚期癌痛患者的可行性(一)

红细胞包蔽技术用于晚期癌痛患者的可行性(一)

详细内容

作者:高科,程俊,杨树香,胡艳梅

【关键词】 癌症

  癌症发展到晚期的病人,约70%伴有不同程度地癌痛,其中大部分癌痛得不到满意治疗。因此,癌痛治疗是疼痛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WHO推荐首选“三阶梯治疗”方案,但仍有部分癌痛患者接受“三阶梯治疗”后仍然剧痛,或有些患者因不能进食、药物禁忌、药物副作用而不能接受正规的“三阶梯疗法”。因此,临床上仍有必要寻求其他治疗方法。红细胞包蔽技术可以延长药物的半衰期,显著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本研究红细胞包蔽吗啡、地塞米松(RBC-M-D)技术在晚期癌症患者中的应用,旨在探讨其用于这类患者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与分组 晚期癌痛患者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42~73岁,体重46~68kg,肺癌骨转移6例,胃癌8例,肠癌9例,乳腺癌胸骨转移3例,肝癌2例。根据镇痛方法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镇痛泵组):吗啡5mg,氟哌利多5mg,以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负荷量吗啡5mg,以2ml/h速度维持(2天量),常规吸氧。B组(RBC-M-D组):吗啡剂量10mg,地塞米松5mg。

  1.2RBC-M-D制作和应用 严格消毒,用肝素抗凝,从桡动脉取血6ml,加入高渗葡萄糖注射液4ml,静置30min后,经80-2型离心机离心30min,去除上清液后加入吗啡10mg,地塞米松5mg,避光在WZR-D 951A药用震荡器中震荡30min。将制作好的RBC-M-D经静脉注入患者体内。

  1.3 观测指标 观察注药后5min、10min、30min时的SpO2值,以及患者1周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VAS评分标准:0分为无痛,10分为最痛,<3分为良好;3~4分为基本满意;≥5分为差。观察恶心、呕吐、尿潴留、瘙痒等副作用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团体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体重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两组注药前后各时点SpO2的比较,见表1。两组注药前后各时点SpO2的变化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注药前与注药后5min、10min时SpO2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1 两组注药前后各时点SpO2的比较 (略)

  两组第1~2天内VAS分数均<3分,第3天A组有2例<3分,4例基本可忍受,其余均≥5,第4天有2例基本可忍受,其余均≥5,第5天后均不能忍受。B组第3天有8例<3分,其余均基本可忍受,第4天有5例<3分,1例不能忍受,其余均基本可忍受。第5天有2例<3分,3例不能忍受,其余均基本可忍受,第6~7天,患者仍有6例基本可忍受。两组间比较:患者第1~2天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3天后,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A组出现尿潴留2例,瘙痒1例,呕吐1例;B组出现瘙痒2例,呕吐1例。两组在副作用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