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心理教育的研究(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心理教育
论文提要:随着近年来高等院校扩招,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其影响已经从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中来,今年大学生就业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心理教育,已成为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基础。本文从毕业生心理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开展高校毕业生心理教育工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源于西方经济大国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对全球经济结构和经济秩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已经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也将会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造成压力。虽然我国经济出现了回暖的迹象,但是全球的经济危机仍在蔓延,尚未见底。前所未有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压力还将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6月3目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措施和6月14日在湖南大学与毕业生座谈时都谈到,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大局,为了更好地完成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加强心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理教育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地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心理教育的实质是指对高校毕业生培养和灌输正确的就业观。具体来说就是教导学生为获得职业做好心理准备;应对择业过程中产生各种心理困境的技巧,这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也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现今社会劳动市场存在着就业难和招聘难的矛盾,就是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员;同时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却难以找到他们愿意从事的工作。这对矛盾从一个方面凸显出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存在的偏差。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心理教育正是针对这一情况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只有在高校毕业生头脑里真正树立了正确的就业观,客观正确地判断自己能力和对企业薪酬、职业发展的要求,正确面对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尽早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心理转换,消除对家长、学校和老师的依赖心理,才能切合实际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一方面满足了企业发展的用人要求,另一方面也让自己能学以致用,尽早就业。由此看见,加强毕业生心理教育,是确保毕业生全面发展、顺利成才的重要措施,是巩固高校教育成果的重要保障。因此心理教育是新时期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
二、加强高校毕业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教育能促使毕业生了解如何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公民,如何在社会实践中既享有权利又承担义务,自觉地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有利于高校为社会输出合格的社会公民。在大学生就业的各项调查问卷中,心理教育所涉及的的工作态度、道德修养、责任心等方面的指标与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都列于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的因素中的第一层次,可见心理素质是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的准入条件。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来看,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弱,面对工作畏难情绪严重,显示出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心理教育不应只面向高校学生的择业环节,而应全面涉及求职期间以及进入职场后的心理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的实际过程中以及参加工作后严格要求自我,树立良好形象,真正成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三、高校毕业生心理教育面临的挑战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对劳动者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当前,部分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素质欠佳、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高校成为多元化思想相互激荡的前沿,这使当代大学生心理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社会因素
首先,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在带给人们更广阔视野和更多价值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在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上的困惑、矛盾和分歧,这无疑加大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难度。当代高校毕业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新的变化。毕业生思想更加活跃,观念不断更新,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强烈。西方国家通过电影、电视剧、网络向我国高校学生进行的文化宣传,对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一定影响,表现在:有的以自我成才为中心,追求自我奋斗和自我价值;有的对前途悲观迷茫,意志消沉而无高尚奋斗目标;有的受西方思潮影响,崇洋媚外,追求国外享乐为主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等。
其次,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就业观念的转变、知识更新、素质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毕业生心理教育工作带来诸多有利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就是就业观和成才观的功利化。从现实利益方面来看,部分毕业生在面对就业时,更多地关注职业的“含金量”,过分地看重工作待遇,而忽略了自身特点是否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及自身发展的长远利益;或者就业的过程中,过分看重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而忽略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利益的结合,不愿意投身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再次,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竞争激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现实反映就是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及其造成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规模的剧增。在这一情况下,毕业生因就业过程中竞争者大量增加和就业选择范围缩小而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最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分化的加剧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高校毕业生中也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困难学生群体,他们是一个需要在经济上和心理上都需要特别关照的群体。
(二)高校因素
首先,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开设心理专业或者心理课程,只是设置了心理咨询室,而心理咨询老师难以顾及众多全校学生。其次,高校的扩招在带来中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给高校毕业生心理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扩招使本来就不足的心理教育师资更显匮乏。尽管近年各高校从事心理教育的师资都有明显的增长,但其速度远远落后于学生的增长,造成毕业生心理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象。部分高校普遍存在着重教学,轻引导的趋势。所充实的心理专业教师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教学一线上,而无力在课堂外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而且心理专业知识教学与学生心理辅导有着重要的区别。教学过程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和知识的掌握;而心理引导关注的是学生心理认知的转变和心理情绪的调节;教学过程是一对多的讲授知识过程,心理引导更多的是一对一或一对几的个别辅导。而且正因如此,高校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工作尤为突出。
(三)毕业生个体因素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长较大,这对毕业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在新的就业体制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种种心理偏差。另外,毕业生中出现了就业困难的群体,尤其是随着近些年家庭承担的教育成本增加,父母对子女就业的期望也随之提高。但随着经济转型的推进,某些层次和某些专业的学生就业困难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与家长和学生的期望形成了巨大反差。
高校毕业生对社会现实条件和自己能力认识不足,产生自卑心理。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认为家庭条件差,所学的专业不是热门专业、绩不够优秀、不是名校毕业生,这都是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无法预期,往往容易产生焦虑心理。由于对就业前景难以预期,对毕业后的情况感到失控和无助,往往产生焦虑情绪,具体表现为:情绪容易激动,易产生过激行为;择业目标缺乏理性思考。对自己的目标定位不准,导致产生从众心理。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后,不能够及时转换角色,喜欢到东部沿海大城市、大企业工作,认为辛苦学习多年,一定要找个体面、舒服收入高的工作。这样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在大城市理想的工作岗位出现了很低的录用率,而西部城市的众多中小企业则出现了招聘不到满意的优秀人才的情况。大学生缺乏信心,依赖心理强烈。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依赖心理表现在缺乏主动参与意识,独立性不强,信心和勇气不足,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心存依赖,不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不敢向用人单位展示和推销自我,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赢得竞争,而是一味地依赖家人、朋友、社会关系给自己找门路,让家长替代自己去奔波。
(四)金融危机影响因素
2008至2009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从西方发达经济国家的虚拟经济蔓延到我国的实体经济中。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企业裁员风潮不断涌现,而许多企业在今年的校园招聘中纷纷削减名额有的甚至取消了原定的招聘计划。作为中国制造的重要基地,沿海加工制造和出口的企业受到的冲击比较大,这对沿海高校的毕业生影响尤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