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总结经验,整体规划,扎实推进――对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几点想法(一)

总结经验,整体规划,扎实推进――对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几点想法(一)

详细内容

摘 要:认真、事实求是地总结过去好的经验和成功做法,是有效实施新课程方案的一个基础,理论联系实际、着眼于实效性、“两个课堂”的结合等都是行之有效的经验。加强和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研究,是实施新课程方案的重要保证,要着重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功能定位、结构体系和内容以及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组织等等问题展开研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和通盘考虑,是顺利、有序、高效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前提。结合各校实际扎实推进,则是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关键。

关键词:思政课新课程;总结经验;整体规划;扎实推进



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05方案”),是一个新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与时俱进的精神,但这并并不影响新旧课程方案之间的联系和延续性。过去好的经验和成功做法,恰恰是新课程方案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因此,认真、事实求是地总结,是有效实施新课程方案的一个前提。为此,近两年,我们对近十年“两课”改革与建设的历程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总结,并将其汇编成《清华大学“两课”改革与建设10年文集》。
1、领导高度重视
领导的重视,准确说,领导高度的重视,至少领导足够的重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重要保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对于形成全校关心、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的良好氛围至关重要。我校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学校党委历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学校党政工作的重点来抓,并纳入学校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学校切实加强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负责全校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领导协调工作。
2、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始终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和调整。从我校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历程来看,我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始终提倡和实践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由此而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我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的组织、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的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3、着眼于实效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批示中,明确要求,经过几年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明显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始终要围绕教学效果、教学实效性做文章。所谓的实效性,主要是指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忘记了这个根本,我们的改革与建设就会失去方向。
4、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律性的研究,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更趋科学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但不因由此而来就否定它的科学性。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科学性,出了内容的科学性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还必须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规律的认识为依据。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改革对路、行之有效。我校历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承担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课题,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比如,在近年来的改革与探索实践中,我们逐步总结出一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发生作用的规律,如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科学价值观教育;以能力培养促进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更具科学性,也使我们的教学多了一些自觉,少了一些盲目。
5、“两支队伍”的结合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三支队伍要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育人效果。多年来,我校一直倡导和坚持“两支队伍”相结合。“两支队伍”相结合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学校党团组织工作者和班主任、辅导员队伍相结合。这样的结合,使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有现实感和针对性。
6、“两个课堂”的结合
“两个课堂”相结合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教育大课堂相结合实践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
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的社会实践是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特色。我校“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组探索出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模式,也就是开展课前、提倡课中、组织课后的三段式社会实践模式,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7、精品课建设,长抓不懈
近10年来,我校精品课建设经过三个步骤:首先,进入学校“一类课”,后进入学校精品课程,再进入北京市高校精品课,最后成为国家精品课。目前,本科生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都成为学校精品课程,所有5门课程都已成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其中4门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程。
8、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根据多年实践的探索,我们认为,更新教学理念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有效性”的源头,确立新的研究型教学理念是对时代要求的创新性回应。什么是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就我的理解,抽象地讲,应有问题意识、延伸意识、互主体意识、研究意识、开放意识和能力培养意识,等等。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型教学才是自觉的,而不是自发和盲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既不是一种演绎法教学,简单推理已有的知识和结论,亦不是归纳法教学,它应是二者的综合。说到底,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就是以问题为切入点,在师生互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二者的主体性,着力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理念与实践”项目,2005年9月,获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9、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承担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起关键作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的教师还走出校门国门了解国情世情,四年来有150多人次赴俄、美、日、朝等国考察、访问。目前,我们有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我校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共47人,其中教授16人,占34%,副教授27,占57%,高级职称教师占91%。结构很合理,83%为5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



1、科学研究
加强和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研究,是顺利而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方案的重要保证。近年,清华大学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体系与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着重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功能定位、结构体系和内容的整体性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解读与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般规律与方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素质与教师队伍建设,等等问题展开研究。为此,我们组织了多次校内不同层次的研讨会。通过研讨,大家逐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2005年底,我们将研究的成果,汇集成《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专辑》出版。2006年7月,由我校主办的“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建设研讨会”,是一次全国范围的研讨活动。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对新课程的研究:

首先,充分认识“05”方案与“98”方案的变化:
(1)学时减少,但是相对的。从理论上讲,“05”方案较“98”方案,学时有一定程度的减少。“98”方案,除“形势与政策”课外,理科291学时、文科319学时。“05”方案规定14学分,按通常1学分等于16或18学时计算,约合224―252学时,比“98”方案学时减少40―95学时。但实际上,并没有减少这么多,因为各校执行“98”方案的实际学时与“05”方案换算的学时差不多。
(2)课程门数减少,课程覆盖面、发挥的教育作用并没有缩小。从现象看,课程由7门到4门,是减少了,但要求并没有降低。
(3)课程综合性、整体性更强了。
(4)“形势与政策”课得到进一步规范化。

其次,充分认识落实“05”方案的有利条件
(1)党在理论上的重大发展,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的思想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历来是随着我们党在理论上的重大发展,而不断发展与推进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的蓬勃发展,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的实践基础。
(3)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高度重视,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的社会基础。2004年3月,胡锦涛的批示。05年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研究部署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讨论通过了新课程方案。
(4)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实施,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的理论支撑。
(5)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的学科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