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师地理教育改革的途径(一)
详细内容
【摘 要】在地理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高师地理教育改革相对滞后。分析了深化高师地理教育改革的途径:转变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优化课程体系结构、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高师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与“源头教育”的沟通与联系,建设地理教育实习基地,从而实现师范教育更好地为中学教学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师范院校 基础教育 地理教育 教学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复合问题的挑战,我国的教育事业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特别是2001年,教育部颁布新的基础学科课程标准后,基础教育在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意识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中学地理如鱼得水,充分体现了其实践性、趣味性、思想性、综合性的优势,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发挥着很好的作用。但作为中学地理教师摇篮的高等师范院校,改革力度明显弱于基础教育,直接造成毕业生与中学教学不能接轨。为此,高师地理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努力配合当前的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教学思想和观念、思想品德优良、专业基础扎实、从教能力强、热爱地理教育事业并富有创新能力的中学地理教师。
1 转变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
进入21世纪,“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世界共识,地理教育以和谐教育为目标,致力于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这就对高师地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出表现为:人才培养要多样化,多层次性。改革陈旧的讲解-接受地理教学模式,构建更加注重全面素质的宽口径的地理人才培养模式。而教育理念对人才的培养起着支配作用,可以说,没有教育理念的更新,就不会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变革。因此,要彻底转变高师地理人才培养观念,树立素质教育观,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使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理念在高师中深入人心。
改进考核制度,建立一套科学的考察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核体系,取代现行的千篇一律的学生被动应考的考试方式,实现学习成绩的综合评价。在课程总成绩中,适当加大平时考核、读书报告、论文考核、实践考核、创新考核等的比重,对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创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实现评价目标多样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定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2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2.1加强人文地理和综合性课程设置
中学地理新教材要求中学生获得系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在自然地理基础上加强人文地理教育,加强地理学人地关系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教育。目前高师地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人文地理的学时和门类明显不够,因此要在专业课程设置中重视人文地理,增设人文地理课程,综合压缩自然地理课程,并注意课程间知识的衔接和渗透,使系统的地理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此外,在课程综合化这样一种趋势下,师范生的地理专业教育将不仅仅局限于地质地貌、气象气候、生物土壤以及人文地理方面,而转向综合方向发展,即历史、政治、经济、法律等文科领域以及计算机、信息科学、数学、生态知识都将成为其不可缺少的知识范畴。因此,开设一些文理交叉的边缘学科和新兴的综合学科,对学生综合地掌握地理学知识非常必要。
2.2强化实践课程教学
针对高师教育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甚至忽略实践和创新的情况,师范院校地理教育必须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培养出既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又能肩负起培养下一代人才重任的地理师范生。高师既要开设分科的实践性课程,也要开设综合性的实践性课程,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专业实习形式要多样性等。如既有室内实习,又有野外实习;既有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验证性实习,又有立足于当地、熟悉乡土,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研究性、开放性实践。从而改变专业实践课程以学科为中心设计,保持各自的相互独立性,忽视学科的协调与联系的现状。为学生验证理论知识、掌握现代地理信息获得方法,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提供机会。
地理教学论,在压缩理论教学时数的基础上,突出技能性,加大对学生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培训。另外还要突出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学习,课时计划的编写,教学方法的训练和中学地理课程评价等。教学形式上克服单纯的教师讲授,有计划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训练。同时可开设中学地理教材分析、中学地理习题讲练等课程。
教育实习是“准教师”迈向讲台的重要一步。在建立好教育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应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并可考虑改变传统的一次性、终结性教育实习方式,变集中在毕业年级实习为分期分阶段实习,形成“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实习模式。这样就为学生学习和消化,反思和验证书本知识提供了机会,也有利于实践知识的习得和积累。同时,纠正目前存在的只注重课堂讲授,而不注重班主任工作、备课、评课、实践课组织等方面的实习。
2.3适当增设乡土地理课程
中学的乡土地理已作为地理科目中重要的一部分,广大的“准教师”应充分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了解省情、市情、县情,收集有关资料,建立资源库。因此高师地理教育可在区域地理中增设本省地理、乡土地理课程,为学生今后从事本省和乡土地理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2.4增大教育基础课比例,强化教师技能培训
目前,师范院校学生缺乏从师技能是师范院校教育中一个“痼疾”,究其原因,主要是高师教育基础课时少,课程体系不合理。因而,增大教育基础课比例,调整教育基础课程设置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对原有的理论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适当增加课时。增加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信息以及一些操作性、实践性强的执教技能课程,如课堂教学艺术、班级管理艺术、电化教育技术等为学生以后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