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构建化学课堂教学环境(一)
详细内容
摘要: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途径,培养驾驭情感的能力,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情感体验;塑造;激趣;和谐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也是一种特定情境下的人际交往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将情感传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产生感染作用和激励作用,溶情于学习之中。同样,学生良好的情感反馈于教师,教师受到感染,又作用于教,从而形成师生情意交融的境界。在这种场合,任何因教学引起的心理疲劳和厌倦情绪不存在,学是一种享受,教同样是一种享受。
作为教师如何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根据学生心理变化发展规律组织教学,如何构建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来促进化学新课程教学,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一二。
一、通过多种教学途径,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学生学习是新旧知识同化的过程,是学习者认知结构重新组织过程。因此,首先应该是让学生处于愉快、饱满及兴奋的情结之中,为认知活动、情感陶冶创造良好的情绪背景;其次应该让学生在接受各种信息的同时,获得积极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再次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积极的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好学、乐学。
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表明,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的不良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课堂上学生的活跃程度和教师的面部表情、声音语调有着直接关系。教师和颜悦色、笑容可掬,学生看到老师就会产生一种幸福和友善的情感,教师轻松愉快的情绪、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亲昵的动作还会使学生倍受鼓舞,产生愉悦的心理,学习积极性提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教师应培养驾驭情感的能力和恰当运用情感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启发学生探究,鼓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缩短因教师的权威、地位、角色而产生的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以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使课堂始终处于融洽和谐、稳定持久的状态。
二、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能力,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