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学科教育论文>语文学习中的“例中学”探析(一)

语文学习中的“例中学”探析(一)

详细内容

[摘要]从例子中进行学习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一学习方式有心理学理论和研究的支持,也得到了语文教学实践的支持。要促进语文学科的例中学,教师首先要明确阅读、写作的概念规则及其例证具体指什么,而后要对学生从多个例子中进行归纳概括做出指导,最后还要引导学生练习运用所习得的概念规则并给予反馈。语文学科中的例中学往往分散在较长的时间段内,需要教学设计者予以统筹安排。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学习;例中学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今天看来,叶圣陶先生的这一思想其实指出了语文学习的方式与学习的结果。从学习结果上看,学生习得的是阅读与写作的技能;从学习方式上看,学生习得这种结果要凭借体现这些技能的例子来学习。简言之,从例子中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学习结果是读写的技能。我国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在有意或无意地实践着叶老的这一思想,而现代心理学有关概念形成和样例学习的研究则从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角度为我们证实,从例子当中进行学习是一种有效和高效的学习方式。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背景下,有必要关注“例中学”这种语文学习方式。本文结合我国优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例中学的应用来介绍这种学习方式,以期引起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明确关注。
  
  一、例子是说明阅读、写作概念与规则的例证
  
  在语文学科中,例中学是指学习者从语言现象和语言运用的例子中归纳概括出阅读、写作的概念和规则,并用之来指导阅读与写作实践的学习过程。要理解这种学习方式,有必要先阐明例子与阅读、写作的概念规则在语文学科中具体是指什么。这里的例子要能说明相关的读写概念与规则。需要指出,说明这些概念与规则的例子体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字词句段篇乃至师生的课堂活动都可以成为说明相应概念与规则的例证。如“喜洋洋、乐滋滋、颤悠悠、欢欢喜喜”是“叠词”概念的例证;“路边停着一辆卡车”“地上趴着两条狗”是存现句概念的例证;“美好,躺椅,辗转”的正确读音是“两个上声音节相连,第一个上声音节变得像阳平”这一朗读规则的例证; 《中国石拱桥》《统筹方法》两篇课文是说明文概念的例证。
  语文概念与规则的例证并不完全由课文或课文的组成部分来提供,教师和学生也能提供相应的例证。如特级教师王有声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要让学生仿照课文“漓江的水”一段的结构和描写规则(运用排比、比喻)进行写作。课文的“漓江的水”这段本身就是段落写作规则的例证,但王老师又仿照这段的结构和手法自己写了一段“公园里的花”呈现给学生,也作为段落写作规则的例证。
  有时,师生的活动也可成为概念与规则的例证。如特级教师霍懋征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这句话时,为让学生理解“担心”一词的含义,便启发学生说:我们先来设想一下,假如我们的手不小心碰到了烧红的火炉子,这时,你会有什么反应?学生回答说:我不是猛地把手缩回来,就是连蹦带跳地大叫起来。教师又进一步引导说:这是人的本能。可邱少云整个身体被烈火包住了,这和被火炉烫一下相比厉害多了,可是他并没有跳,没有叫,他得用多大的毅力才能克制住人的本能啊!这怎么能不叫人担心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认识到:“担心”在这里不仅表现了邱少云宁肯忍受烈火烧身的极度痛苦,也决不暴露隐蔽目标的坚强毅力,而且也表现了作者对邱少云的关心和爱护。阿“这里的师生活动就是如下阅读规则的例证:在阅读遇到问题时,可以用假设的方法、对比的方法来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如何凭借例子习得阅读与写作的概念规则
  
  明确了例子是说明语文阅读与写作概念规则的例证,接下来就要凭借例证来让学生习得读写的技能。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从例子中习得支配其读写行为的概念与规则。
  (一)宜让学生从同一概念、规则的多个例证中进行概括
  虽然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得先让学生有“一”,这个“一”主要是学习者从多个例证中归纳概括出来的,即“举三反一”。要想举一反三,得先举三反一。一些特级教师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规律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当然,这里的“三”是指多个例证,并不一定正好三个例证。如特级教师洪镇涛在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课时,为教会学生读懂诗歌的“比较揣摩法”,就采用了举三反一的方法。他首先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的方式为学生呈现了两个该方法的例证。第一个例证是把原诗中“天上的明星现了”改为“天上的明星亮了”,让学生讨论体会“现”和“亮”表达的不同意境。第二个例证是将原诗中第一节的两句话“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颠倒一下顺序,变成“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让学生体会作者由联想到想象的思路进程。呈现完这两个例证(是由教师指导下学生的活动构成的两个例证)后,洪老师又及时引导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教师运用了什么提问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比较揣摩的方法来。
  (二)要对学生加工例证的过程进行引导或指导
  这就是说,作为教师,不能将例证呈现完毕后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发现其中蕴含的读写概念与规则,而应给学生一定的指导,让学生进行“有指导的发现”。这是因为,心理学长期的研究反复证实,有指导发现的学习效果优于纯发现的学习效果。在对学生例证加工过程提供指导上,郑桂华老师的做法很典型。郑老师在教《安塞腰鼓》一课时,先让学生看录象、朗读课文,体验和把握文本给学生的感觉,而后,采用提问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引向表达这种热烈奔放感觉的语句(即规则的例证)上,如“哪些句子让你们特别强烈地感觉到了这种热烈奔放?”“能不能独立地圈一圈?”在学生找出很多这方面的例子后,她又及时引导学生对这些句子进行比较概括,如要求学生合作讨论“为什么是这些句子,它们在句式上有哪些特征?”这类言语提示将学生的注意和学习进程引向了对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分析概括上,有效促进了学生习得“运用排比、对比、短句来表达热烈奔放的感情”这一读写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