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教材“活动”的能力培养(一)
详细内容
重视学生,培养能力是新教材最突出的一个特点。这种能力的要求不仅是多层次、多方位的,而且在训练方法上也是灵活多样的。具体体现在新教材课后的“活动”栏目中。
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分别以演讲会、研讨会和辩论会的形式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例如,在《宇宙中的地球》单元中的“人类认识的宇宙”一节后,分别安排了“正确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不让愚昧迷信侵蚀社会”和“好好爱护地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的小型演讲会。
在《大气》单元中,又以辩论会的形式,将科学家们对目前“大气保温使全球变暖”的事实,所持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展示出来。并提出:
1.针对正反两方的主要观点你同意哪方?简述理由;
2.无论双方讨论结果如何,面对全球变暖这样的事实,你认为人类应给以怎样的态度并采取那些措施?
这些问题的提出,形式独特新颖,气氛活跃轻松,尤其通过对“大气保温使全球变暖”这一问题的讨论,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表明观点,充分发挥想象的思维空间,还提供了阐述观点、表明立场,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的机会。同时,在辩论过程,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与组织能力。
二、写作能力的培养
“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不仅体现在语文、英语学科中,同样体现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撰写地理小论文是新教材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又一要求。
如在《陆地和海洋》中,根据地理图表,以“澳门的填海造陆”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介绍澳门填海造陆的成就和土地面积的变化;同时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的创造者”为题,写一篇短文。这种训练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分析、归纳与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练习,同时,还对各学科间的关系认识有了更大的提高。
三、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亲自搜集资料,进行社会调查;同时,对搜集的资料分析、归纳、整理,论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情况。
如《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中,要求学生调查所在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危害,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防治设想。
在《大气》中,要求:1.调查家乡的0℃以上的积温值和年降水量值,分析农作物的熟制与气候的关系。2.调查家乡的大气污染状况及采取的措施。3.调查家乡的气象灾害及预防措施等。4.搜集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季风的存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