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读好书(一)
详细内容
【摘 要】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要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瞄准三维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必须在有效的教学手段上下功夫。本文分析阐述了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读好书,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师 读好书 教学目标 教学效果
一个人要养成读书趣味,必须养成读书习惯,才能尝到读书趣味。一个人的读书趣味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形成了,所以学生在学校就要养成很好的读书习惯。
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广泛涉猎课外书籍,课外书籍范围很大,古今中外,浩如烟海,让学生如何去选择?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大力建设中小学图书工程,出版了一大批古今中外的名著系列丛书,教育部还颁布了“中小学生必读书目”,其目的是让中小学生继承优秀的中外文化遗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对中小学生的读书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因此中学生要选择的课外书籍,应该是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终生受用的书。
培养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选择“好书”去读,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排除读书的各种干扰因素,不断阅读,才能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是语文教学的首要环节。没有充分的阅读做基础,就无法熟悉课文内容,更谈不上深入理解和分析课文含义了。可是目前我们的读书方法过于简单,无法达到相应的读书目的,也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那么,如何读书才好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
一、朗读是学习方法的基础
以读为本,这一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范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说的道理是很明白的。
读可分为默读和朗读,对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来说,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运用。快速阅读,提取信息,可用默读;而在课堂上的大多数场合,则采用朗读的方式效果更明显。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调动了诸多因素,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设计了朗读这一教学程序,这只体现了教法,而在阅读教学中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如何培养起朗读的兴趣,如何由朗读去领会课文的内容,即让学生学会朗读这一方法的运用,则是学法的指导。课堂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领读,齐读;分段落读,分角色读。因文设读,以培养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在指导学生解答问题时,要体现对学生读的方法的指导,从而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诵读去领会、鉴赏课文。
教师对课文的领会、鉴赏,主要不是靠参考书,而是靠读,那么,把这一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了读的方法之后,自己去领会和鉴赏课文。多读少讲,在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是完全可以逐步做到的。久而久之,形成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