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等美术专业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一)
详细内容
内容摘要:随着美术专业的扩招,高等美术专业的教学倾向于对“技”的追求,而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审美能力,健全人格素养,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文章对高等美术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及培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 键 词:人文精神 美术专业 课堂教学
美术作为一门学科,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技”的层面和“道”的层面。“技”的层面是指美术作品创作的方法,高等美术专业的课堂教学主要倾向于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当代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做得较好,特别是“新课标”颁行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就业形势的影响,高等美术专业培养的模式仍以技能训练为主。在这一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及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的独特情感及未来的发展。从近几年学生的毕业创作中可以看到,有些学生除了本能的模仿一些作品的技法外,画面中似乎看不到自己的观念和意识。现在,教育者开始逐渐认识到了在美术专业的教学中应该逐步由“技”入“道”。这里的“道”指的就是美术学科的人文性。将美术学科上升到人文学科的高度,从狭义的美术走向广义的美术,这不是简单的口号,这是当下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体现在教育领域内的必然结果,高等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理应受到高度的重视。多年的艺术扩招,一些学生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可是最终的归属还是社会。现今社会中的美术类岗位趋近饱和,而实践纯艺术家的理想更是有其一定的难度。通过几年的大学生涯,然后回到社会底层去做一个美工,是现在一些美术类大学生不能接受的,于是一些有着远大理想的艺术青年成为社会现实中的“低能儿”,可见真正的育人在于“道”。
高等美术专业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向社会,使学生成为现实社会中真正有用的人是这种教育的结果,而缺少人文精神的教育必然会潜伏着一定的素质危机。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它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即人文实质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贯穿在人们的思维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