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乳腺增生110例疗效分析(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目的 观察蒌贝消核汤加减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1998~2003年门诊乳腺增生病例110例。将110例病人辨证分型为气滞痰瘀型32例,气滞血瘀型62例,肝郁化火型16例。均以蒌贝消核汤(瓜蒌仁、浙贝母、桔核、荔核、牡蛎、夏枯草、水蛭、土鳖、三棱、莪术、青皮、丝瓜络、甘草)为主方,分别加用郁金、川楝子、合欢皮、桃仁、红花、当归、丹皮、栀子、黄芩等药治疗,每14天为1个疗程。结果 总有效率为90.0%,治愈率为30.9%,显效率为37%,有效率为21.8%,无效率为10.0%,其中肿块消失程度均经彩超检查证实。结论 经验方蒌贝消核汤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满意。
【关键词】 乳腺纤维囊性病;中医疗法;汤剂;蒌贝消核汤
乳腺增生病属于中医的“乳癖”证,是妇女乳腺疾病中的常见病之一,其发病原因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黄体素与雌激素的比例失去平衡,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的量相对增多,导致乳腺过度增生,临床以乳腺肿块和发作性疼痛为特点,据文献报道有癌变的可能〔1~3〕。因此有效的治疗本病不仅能解除疼痛,也可减少癌变。笔者1998年2月~2003年1月以自拟蒌贝消核汤治疗乳腺增生病获得较好的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110例,均为1998年2月~2003年1月常德市康复医院门诊病人,年龄最小17岁,最大50岁,平均35.2岁。其中17~20岁7例,20~30岁32例,31~40岁52例,41~50岁19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1年,其中1年以内者66例,1~5年35例,5年以上者9例。肿块情况:肿块呈椭圆形、结节状、条索状或米粒状。最大肿块2.8 cm×3.0 cm。多呈中等硬度,双侧均可触及肿块者92例,仅见右侧者7例,左侧者11例。110例患者中,肿块位于双侧外上象限者66例。疼痛性质和放射部位:多呈胀痛,窜痛或刺痛,肿块部位多有明显压痛。肿块位于乳腺外上象限时,疼痛可放射至腋下和上臂,69例患者的疼痛与月经有关,每次月经前加重;与月经无关的41例,疼痛无规律,多数感乳房胀痛或伴阵发性刺痛,常随情志不畅而乳痛加重。
1.2 诊断依据 主要依据为一侧或双侧乳房有大小不等的肿块,形如梅核或结节状,多在0.5~3 cm,边缘清晰,质软,与皮肤不粘连,推之可移动,皮肤颜色正常,无恶寒发热,肿块部位均程度不等,但与其大小无明显关系,疼痛性质表现为胀痛、刺痛、窜痛、隐痛,但可以忍受,有些患者月经来临之前加重,月经过后减轻。此外疼痛与情绪波动和劳累有关。可疑癌症患者均活检排除,其中有12例经活检证实为乳腺增生病,80例经B超检查为乳腺小叶增生。
1.3 辨证分型
1.3.1 气滞痰瘀型 共32例,乳房肿块以胀痛为主,或有窜痛,与情绪有关,兼见口淡乏味,腹胀便溏。四肢沉重无力,舌苔白腻,舌体胖而滑润,脉弦滑。
1.3.2 气滞血瘀型 共62例,乳房肿块以刺痛为主,拒按或伴有痛经,或经色紫黑,量少,血块多,舌质暗或有瘀点,苔少,脉弦或弦涩。
1.3.3 肝郁化热(火)型 共16例,乳房有肿块,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口干目眩,舌苔薄黄,质红,脉弦或弦数。
1.4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采用自拟蒌贝消核汤加减治疗。处方:浙贝母20 g,瓜蒌仁20 g,桔核30 g,荔枝核30 g,牡蛎30 g,夏枯草20 g,水蛭5 g,土翔5 g,三棱5 g,莪术5 g,青皮10 g,丝瓜络10 g,甘草10 g。水煎服,每日1剂,14天为1个疗程。月经期停药。以上为主方,根据辨证分型加减用药如下:气滞痰瘀型:酌加郁金、川楝子、合欢皮、夜交藤、半夏、云苓;气滞血瘀型:酌加桃仁、红花、当归;肝郁化热(火)型:酌加丹皮、栀子、黄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