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村研究>基于农民认知与满意度视角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一)

基于农民认知与满意度视角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失地农民 征地制度 认知 征地补偿 满意程度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的补偿问题越来越得到政府和广大学者的关注。笔者根据对浙江省部分县市地的调查走访时所得数据,分析了农民对征地制度的认知和对征地补偿的满意程度,探讨了土地征用及其政策对被征地农民生活的影响,同时对提高农民认知度和补偿制度的改革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 引言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城市地域范围显著扩大,农村地域范围也相对缩小,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按照世界实际情况计算,中国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就需占用耕地约12.7万公顷[1],每征用0.067公顷(1亩)耕地,就会产生1.5个失地农民[2]。因此在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失业农民。据学者推算,截至2007年底,中国的失地农民总数已达到8000万[3],其中浙江失地农民超过200万。而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或超过50%,也就是说未来十几年时间里,将有2亿农民转变身份[4]。这就意味着将有大量农民失去长期以来赖以生计的生产资料并走向一个全新而陌生的环境。解决农民今后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将成为矛盾的焦点[5],其结果也必然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因此不少学者和政策研究者都对征地制度和征地补偿方案进行了大量研究和讨论,然而不少成果忽视了广大农民对征地制度本身的了解以及他们对征地补偿的满意程度。但事实上农民对征地制度的认知与其对征地补偿的满意程度往往决定了他们对征地的态度,是衡量征地制度及补偿制度合理性的重要依据。鉴于此,笔者希望通过对失地农户的问卷调查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农民对征地制度认知水平以及对征地补偿的满意程度,从而为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借鉴。

  二、 调查方案设计

  笔者在2008年7月至11月,和来自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等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一同进行了专题调查。问卷调查涉及浙江省的萧山、温州、宁波、义务、金华、丽水等县、市、区,同时我们还零星走访了浙江部分县、市的一些村庄和农户。抽取的农户调查样本覆盖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失地(或即将失地)农民,符合随机抽样要求。本次调查共发放农户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58份,有效问卷239份,其中涉及已征地174份,即将征地65份。

  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农民个人和家庭基本信息,包括农民个人信息、2007年个人及家庭纯收入、家庭月消费水平等;第二部分是农民对征地制度的认知,包括对征地相关法规、补偿制度的了解及对征地的意愿等;第三部分是农民对征地所获补偿的满意程度,包括获得的补偿、征地前后生活状况等内容。

  三、 被调查农民基本情况

  从年龄分布区间来看,被调查农民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且每个阶段都具有一定比例。从受教育水平来看,调查农户的文化程度普遍不到,大部分处于小学或初中水平,本科或大专水平只占到总人数的2.51%。

  农户2007年家庭总收入水平分布较为广泛,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家庭总收入在2-3万元范围内的较为集中,占到35.56%,而家庭总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农户所占的比重达到20.50%,数据显示低收入农户仍然较多。

  表3-1 被调查农民2007年家庭总收入水平分布 单位%

2007年家庭总收入

1万以下

2-3万

4-5万

6-7万元

8万以上

比例

20.50

35.56

21.76

7.11

15.07

  收入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调查显示,务农不再是大部分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单位工资成为收入来源的主要渠道,个人经营在农民收入中所在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表3-2 被调查农民主要收入来源 单位%

主要收入来源

务农

单位工资

个体经营

出租房屋

比例

23.43

45.19

22.59

8.79

  注:主要收入来源是指占家庭总收入50%以上的收入来源。

  家庭月消费水平较低。50%以上的农民家庭月平均消费水平在2000元以下,大部分在1000-2000元之间,只有极少数在3000元以上。

  表3-3 被调查农民家庭月平均消费水平 单位%

家庭月平均消费水平

500以下

500-1000

1000-2000

2000-3000

3000以上

比例

11.76

19.25

56.49

10.46

0.84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尽管农民收入来源的主要渠道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大部分农户家庭收入低、消费水平不高的现实没有改变,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低下,文化水平不高的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四、 农民对征地制度的认知

  笔者将农民对征地相关法规和补偿制度的了解的调查数据以1-4编号,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到表4-1的结果。

  表4-1 农民对征地制度的认知分析

对征地相关法规的了解

对补偿制度的了解

平均数

2.45

2.32

频数

239

239

标准差

0.701

0.637

  注:数据处理方法:1代表不了解,2代表不清楚,3代表知道一些,4代表非常清楚


  从表4-1可以看出,农民对征地相关法规以及补偿制度了解的平均水平只有2.45和2.32,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只有极少数人清楚地知道,这一比例与本科或大专学历水平所占比例基本符合,这也进一步说明农民对征地制度认知的总体水平不高,且与学历的高低具有显著相关性。

  为了便于进行统计分析,笔者将农民的征地意愿进行了相似的数据处理,统计得出农民对征地的平均意愿为2.69,标准差为1.165,处于不太愿意和无所谓之间。而从表4-2可以看出,征地意愿表现为愿意(包括比较愿意和很愿意)的农民只占到被调查总人数的30.96%,也就是说大部分农民不愿意土地被征用或处于迷茫状态。

  表4-2 农民征地的意愿 单位%

征地的意愿

很愿意

比较愿意

无所谓

不太愿意

很不愿意

比例

4.18

26.78

20.50

30.96

17.58

  注:数据处理方法:1-5分别表示很不愿意、比较愿意、无所谓、不太愿意、很不愿意


  笔者认为调查反映的这一现象与农民受教育程度以及他们对于征地和补偿制度的认知能力有关,同时也和现实的补偿标准以及他们对于补偿标准的满意程度密切相关(笔者将在“农民对现有征地补偿的满意程度”中具体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民的心理,问卷还就他们愿意被征地与不愿意被征地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大部分愿意被征地的农民认为征地之后生活能有所改善(比例达到50.21%),一部分因为户口可以农转非,还有部分认为补偿还比较高;对于不愿意被征地的农民,大部分由于补偿太低、就业困难或者生活失去保障,还有一部分出于长期以来与土地相依为命的心理,不愿意离开土地。

  五、 农民对现有征地补偿的满意程度

  调查涉及已征地农民174人,即将征地农民65人。在已征地农民中有超过65.51%的农民所得到的经济补偿低于3万,5万以上的比例只有17.82%。数据显示,大部分农民在失去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后获得的直接经济补偿十分有限。

  表5-1 失地农民获得的直接经济补偿

直接经济补偿

1-2万

2-3万

3-5万

5-10万

10万以上

比例

42.52

22.99

16.67

16.67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