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江南经济绪说(一)
详细内容
江南地区有着悠久的社会文明。战国时期为吴、越、楚所辖。自秦统一六国之后,郡国行政体制推广于整个江南。经过艰辛的开发历程,到东汉一朝,江南与中原地区的经济差度趋向缩小,迅速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经济区,不仅自然资源丰富,人口上升,出现南粮北调;而且手工业显著进步,交通开拓,商业渐兴。因此,探讨秦汉四百余年江经济的发展及其特色,对于了解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合演变,弄清经济发展规律等皆有重要意义。下面拟就当时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主要物质成就及其发展不平衡性诸问题,做些概略论列。
一、江南地域范围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
“江南”一词,在秦汉史籍中屡见记载。但江南者何?其空间范围有多大?古人对此解说殊异,各有所云。
考之史记)、汉书),有时往往将“江南”指为某一特定而具体的地域。如据(史记·秦本纪):“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江南、泗上不足以待越矣”;史记·货殖列传):“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进而在对“江南”作注时,裴骃(集解)引徐广曰:“江南者,丹阳也,秦置为鄣郡,武帝改名丹阳。”张守节正义)则认为:江南者,“此言大江之南豫章、长沙二郡,南楚之地耳。”①又(汉书.地理志)称:南郡“夷道县”,“莽曰江南”。这里,或将“巫郡”与“江南”、“江南”与“泗上”并列,或以“江南”与“衡山、九江”、“豫章”、“长沙”等并列,甚至将“江南”或释为“丹阳”,或释为“豫章、长沙”,或谓之El"夷道县”。于此诸多事例说明,江南的地域范围,有时确乎仅指相对具体而特定之地域,乃至等同于某一郡县,似无可疑。
但文献中,有时又将“江南”泛指为长江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它往往是“大江之南,五湖之间”②的统称。如史记.黥布列传):“黥布军败走,渡淮,数止战,不利,与百余人走江南。”(史记.货殖列传):“江南卑湿,丈夫早天。”同书又云:“夫山西饶材、竹谷、垆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栴、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以北多马、牛、羊……”司马迁根据地理条件、物产分布等,把当时全国划分为山西,山东,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其中的“江南”。
包括了长江以南的许多郡国,当很显然。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
②(史记)卷六十三王世家)。
③参见王子今:(秦汉气候变迁与江南经济文化的进步),(秦汉史论丛)第六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5页。
古人地理观念尚欠精审,加之文献记载的着眼点有别,所以有关“江南”的地域范围也就说法不一,各有所指。我们这里所说的“江南”,通常是泛指岭南以北,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它包括会稽、丹阳、豫章、长沙、桂阳、零陵、武陵等郡,还有沿长江南岸的巴蜀之地也在其列。也就是汉代扬、荆二州的大部分和益州的一部分地区。
研究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不宜统论其先进或落后,当根据时序和地域空间做具体分析。综观秦汉四百余年的史迹,江南社会经济大致上经历了前、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秦至西汉时期,江南和全国一样。推行郡县制,政治、经济政策统一,各项制度文明也体现出了统一中央集权的特点。然而,其社会经济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比较,却显得相对落后。这在司马迁、班固等人的笔下多有记录。例如: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訾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①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窳蠃蛤,食物常足。故訾窳偷生,而无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无千金之家。②
南方暑湿,近夏痹热,暴露水居,蝮蛇蠚生,疫疾多作。③
这些记载表明,至少在汉武帝以前江南地区的开发是较差的。主要表现在:(1)地广人稀。据考,每平方公里平均只有2—3人左右,④人口分布密度甚为疏落。由于缺乏足够的劳力,大部分土地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人民“率依阻山泽”⑤。以渔猎山伐为业。稻作耕种方法或采用“火耕水耨”。(2)民无积聚而多贫。虽然地势饶食,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告窳偷生,习惯于满足现状,故“楚之越民均贫而寡富”,⑥未能出现豪富之家,而长沙乃尚属“卑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
②(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
③(汉书)卷六十四(严助传)。
④据(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统计。
⑤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下。
⑥盐铁论.通有)。
贫国”。①(3)气候暑湿,疫疾多作,加之文化风俗滞后,断发文身,“不知礼则”,②“信巫鬼,重淫祀”,③因此,中原人民往往以远涉江南为畏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史记)卷五十九(五宗世家);(汉书)卷五十三长沙王定传)。
②(汉书)卷六十四(严助传);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卫飒)。
③(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
但自西汉末年至东汉时期,由于政府对江南行政管辖的加强,推行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南北文化交流日频,加之气候环境的变迁等,故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
首先一个表现是人口迅速增长。将(地理志)与郡国志)记载的两汉人口数字作一比较,可以看出,东汉时期,荆、扬二州包括江南人口的增长幅度已呈突飞猛进之势。例如:
荆州一一南阳、南郡、江夏、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共7郡。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人口为3597258;到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的人口上升为6265952,增长率为42.6%。
扬州——庐江、九江、丹阳、豫章、会稽、吴郡共6郡。西汉元始二年人口为3206213;东汉永和五年的人口上升到4338538,增长率为26.1%。
荆、扬二州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除自然增长外,主要是由于当时长江中、下游一带,气候条件较好,物产丰富;而北方迭遭兵燹之灾,“避乱江南”者多。
再是江南垦田多辟,渔猎山伐的经济格局有所改变。特别到东汉末季以降,有的地方业已成为“沃野万里”的“乐土”。如据文献记载:
中国失纲,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沃野万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宁肯相随至乐士,以观时变乎!①
(江东吴地豪富之家)势利倾于邦郡,储积富乎公室……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而金玉满堂,妓妾溢房;商贩千腴,腐谷万庾。园圃拟上,馆第僭太极。梁肉余于犬马。积珍陷于帑藏。②
当时的江东,不仅“沃野万里”,大量土地得到开发;而且社会上还出现了一批具有特殊身份的势家大族。如会稽的陆续,“世为族姓,祖父闳,字子青,建武中为尚书令”。③吴郡的皋弘,“家代为冠族”。④他们除政治上控制朝柄,主宰州郡外,在经济上也拥有大片土地和劳力,以农为主,结合部分手工业、商业的经营。财富多到惊人。所谓“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商贩千腴,腐谷万庾”,“金玉满堂”。这种情形与西汉“无干金之家”的记载,
形成了鲜明对照。
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三国志.吴书.鲁肃传)注引吴书)。
②(抱朴子.吴失)卷三十四。
③(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
④(后汉书)卷八十(文苑列传)注引(谢承书)。
还当指出者,东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江南地区在民族融合、社会风俗方面,亦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西汉之时。江南被视为“缘边”之地。这里的“越人”、“蛮人”,汉廷对他们所采取的统治方式与中原有别,往往“因俗而治”,“初郡无税”,或“少输租赋”。但到东汉,由于行政管辖加强,“蛮夷率服”,故“增其租税”,与中原划一。加之北人南迁,进一步打破了地区上的畛域,促进了汉族与蛮、越少数民族的交往。过去有所谓“卑薄之域”,①“不知礼则”②的状况,而这时乃“修庠序之教,设婚姻之礼”,“邦俗从化”,③封建化水平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