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临床医学论文>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一)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一)

详细内容

【摘要】 探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5例该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中西医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加用西比灵治疗,治疗组加用养血清脑颗粒,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9.2%,优于对照组的65.0%。〔结论〕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关键词】 养血清脑颗粒;椎?基底动脉供 血不足;眩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病人105例,按dool氏分类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5例,男35例,女26例,年龄48~66岁(58.16±4.54)岁,病程(53.54±71.23)d;对照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47~65岁(59.02±4.75)岁,病程(52.60±85.44)d。两组年龄,病程,性别,主要症状等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有关标准拟订。中医诊断标准与辨证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拟订。辨证依据:眩晕时作,头痛,神疲乏力,气短自汗,口唇紫暗,健忘,心悸,失眠,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舌底脉络迂曲,脉细涩。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 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排除脑出血和脑梗塞,并经颅多普勒检测提示VBI,最近一周内发作过一次眩晕的病人纳入观察范围。

  1.4 方法

  两组均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为四周。治疗组加用养血清脑颗粒,每次1袋, 3次/d;对照组加用西比灵,每次5mg,2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

  1.5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参照《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标准;血液流变学及经颅多谱勒超声(TCD)指标包括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和基底动脉(BA)变化。一般安全性指标包括一般体检项目,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

  1.6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关标准评定。

  1.7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检验;全部统计检验在SPSS11.5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