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教育技术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一)
详细内容
【摘要】: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目前,以教育技术应用为主的教育教学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上,不仅要关注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更要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不仅要关注学生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理解力、推理力等初级思维智能的培养,而且更要注重学生想象力、思考力、洞察力、内省力、创造力等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教育技术创新思维教学策略
一、教育技术支持创新思维培养的可行性
教育技术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加以利用和改造,使其自身具备了趣味性、直观性、多维性、刺激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可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发生转变,由无形到有形、由无声到有声、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和由菜单到套餐。这些都符合创新思维培养的要求,能够极大地拓宽教学空间,增加教学信息,并且能够以多种形式沟通学生大脑中的视觉区、语言区、听觉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智力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是教育教学手段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推动教学方法的革新。这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的落实,需要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
二、教学媒体技术对创新思维培养的支持
教育技术是以优化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为目的,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采用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对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活动。而教学媒体技术是教育技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个方面,教学媒体技术主要指的就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学媒体技术即多媒体计算机的支持。
三、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
在日常的教学中,有许多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可供选择。这些教学策略是广大研究者和一线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晶。在教学设计实践中要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加以选择和运用。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积极性,决定了思维的主动性,反映了思维主体的自身能动性,关系着思维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深度。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强调改变单一的思考方式,提倡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定势的束缚,鼓励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尤其是在进行抽象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引导技校学生培养求同存异的意识,帮助技校学生在千篇一律的解题方法中寻找新的思考方向,从而为学生打开一片崭新的思维空间。
(三)变化角度,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
(四)鼓励发言,引导学生大胆的假设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