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心灵因材施教(一)
详细内容
所谓“学困生”,一般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及要素的复合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的学生。如果不注意加强对这些学生进行辅导和转化,这部分学生中有人有可能因此而沉沦,成为社会的负担或不稳定因素。而这些学生同样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我们不仅不应嫌弃他们,反而应该更加关爱他们,积极有效地帮助他们转化。
一、走进心灵,了解“学困生”类型和特点
“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多次学习失败,成绩不理想,导致学习欲望下降,无心学习。“学困生”通常有如下几种表现。
1、智力型“学困生”。智力型“学困生”智力相对迟钝,智商偏低,他们思维能力不够强,理解缓慢,记忆力低,接受知识能力比较差。他们在学习上花的时间比别的学生多,但学习成绩却不如别的同学。
2、动力因素型“学困生”。动力因素型“学困生”智力正常,头脑灵活,但学习动机不正常,因而引起学习困难。他们的主要特点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懒惰,不想动手动脑。他们意志薄弱,在学习过程中控制不住自己,不能持之以恒,好高骛远,不求甚解。
3、学习不得法型“学困生”。学习不得法型“学困生”智力正常,记忆力较好,但学习方法不当。他们的主要特点是:学习呆板,学习机械式,死记硬背,忽略知识的内在联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知识迁移的问题、综合运算题就准以应付,失去信心。
4、外因导致型“学困生”。外因导致型“学困生”智力正常,记忆好,反应灵活,但由于个人受外界(疾病、家庭、师生、交友、社会等)的影响导致学习困难。他们的主要特点是:精神不振,性格暴躁,缺课、上课讲话、看小说。由于无心学习,因而学习成绩不好。
二、深入心底,探究“学困生”形成原因
1、智力型“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心智发育滞后,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注意力等智力因素相对较差,上课时跟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不懂的知识越来越多,做作业和考试越来越困难,怕别人笑话,不懂也不敢问老师和同学,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因此产生厌学情绪。
2、动力因素型“学困生”形成原因:这部分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缺乏动力,心中没有目标,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懒惰,不想动手动脑,学习上遇到困难就放弃,作业往往都是抄别人的,久而久之不懂的知识越积越多。
3、学习不得法型“学困生”形成原因,观察力较弱,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配合老师,自以为是,不善于分析问题,也不善于总结经验,生搬硬套,死记硬背。
4、外因导致型“学困生”形成原因:这部分学生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它是由外部原因引起内部原因变化。我们经过长期观察,把它们归纳如下,
(1)社会因素,不健康的影视、网页等媒体,对这些未成年人危害很大,使他们想入非非,无心学习。不良的社会风气,赌博、打架斗殴、偷东西,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此外“读书无用论”和“打工潮”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
(2)家庭因素:大部分“学困生”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甚至侵占孩子的学习时间,让孩子去打工挣钱。孩子受父母熏陶,即使原来学习成绩很不错,也会每况愈下,伦为“学困生”。
(3)学校因素:学校领导和老师只把着眼点放在少数能考上重点学校的学生身上,对大多数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学生违反了纪律,出了问题,无人监管,或只是敷衍了事。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教师只管教书,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的教师素质较低,方法简单、生硬,教育教学质量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