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抓共管 实现大学生就业和谐(一)
详细内容
摘 要: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任务之一。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把主要原因归结为他们到发达地区、大城市或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主观倾向和家庭因素是不全面的。实际上,一个民族经济体对劳动力容纳和吸收的能力才是决定劳动就业量的关键。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到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如高等教育体制、产业创新机制和就业环境等社会制约因素,才能多管齐下,促进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这个和谐社会要求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如自然和人口、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都要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对社会各个阶层的生存和发展而言,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一个结论: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一个健康的民族经济体,在自身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人才、对大学毕业生需求应该是旺盛的,也就是说,大学生就业渠道应该是畅通的。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就业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就目前看来,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大学生却表现为一种过剩的状态,伴随着多年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程度。据统计,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人,而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495万,比2006年又增加82万,而截止2006年年底,有120多万大学生没有就业。现在的许多大学生已经把就业的期望降低到仅仅能够谋碗饭的程度。即使这样还有大批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有些人强调,大学生不愿意到艰苦的西部、农村或基层去,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相对过剩;还有人强调高校的扩招降低了教学质量,而学生的自身状况又是眼高手低,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尽管这些批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经过了多年寒窗的大学生为改善一下生活处境到环境好一点的地方就业的想法是无可厚非的。至于教学质量问题也不能以偏盖全。现在高校招生的规模的确扩大了,教学质量也确实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积极进取的,他们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能够胜任一定的工作。一句话,把就业难的原因片面推向学生和家长而忽略高校和政府的责任,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笔者着重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点政策性建议。
一 改革高等教育体制、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设置
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三十多年来,应试教育机制发展到了极致,而且高校招生和专业设置仍旧延续着计划经济的体制。这种状况使得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日益突出。知识多能力差,理论强技能差的矛盾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的结构性过剩。于是,有人戏言:“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年年毕业,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当然,在这一点上,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观念和价值偏向也脱不了干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陈腐观念使得许多学生不屑于技术性工作。结果,在近年来以市场为主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社会对大学生需求的增长速度没有赶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而对能够充当初级工人的初高中毕业生和职专毕业生的需求却有增无减。这说明,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量接受了大学教育而没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困难。这要求我们大学教育必须考虑在职业技能方面对注重理论学习的大学生(尤其是那些地方大学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关注,直接为他们毕业后的生存创造一定的条件。没有这个能力的院校必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今天,那些教学、试验与工农业生产相脱节局面,甚至是一些本来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如工科农医类也和文科教学一样停留于书本和黑板上的“坐而论道”的现象不能继续延续下去了。因为这种教育模式下毕业的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会面临无能力就业的难堪处境。而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学生上初中时就开始学习职业技能,就连学士、硕士、博士在就业前都要拿到符合相应岗位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在我们的事业管理部门岗位已经饱和的前提下,学校必须效法西方的教育模式给学生提供职业技能的培训。唯如此,才能挽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局面。
由此可见,进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明确高校的层次及其培养人才的不同方式,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重要环节。Googl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在《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中提出,在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职业专科学校之间的比例应保持在1:20:40左右。他的建议可以商榷,但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看,淡化地方院校“打呼噜式”地搞博士点硕士点的风气,限制地方院校尤其是市地级院校盲目争办大学提高学校档次的做法,是合乎我们教育发展的实际的。因此,适当缩减教学型大学,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对于提高国家产业经济的竞争力,进而对于高考学生分流和缓解就业压力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6年教育部发出通知,“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央财政至少安排专项资金20亿人民币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这无疑是解决未来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副良方。中央打算在重点支持的100所高职示范院校中选择500个左右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扶持。这些院校甚至可以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灵活设置专业,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同时国家完善对高职学生的生活资助政策,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这种通过对国家产业发展需求进行的科学分析来实现大学生人尽其材的壮举,是政府和教育部门勇于承担责任造福人民的表现。相信国家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政策会为高校招生和未来大学生就业撑起一片蓝天。
二 完善产业结构布局、改善企业创新机制、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就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增长方式来看,民族经济的创新机制的乏力是影响大量青年大学生人才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民族产业生长机制的不旺盛,由于多年来国家一直着力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事出口创汇,主要以一种廉价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间的经济竞争。这种对外方经济体的依赖方式,导致我们民族的大量人才即大学生往往处于就业的边缘地位,整个民族在高附加值产业发展上也在国际上处于边缘化。当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资源、技术和劳动力的市场化配置越来越强烈地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经济赶超战略的一个捷径。然而,现在我们在全球性经济交往中劳动力低廉的优势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限度。优化产业结构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才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我们在这方面的不足不但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还影响到大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