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政治变生活生活化政治―解读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化理念(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 新课标
论文摘要: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如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等核心理念对于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巨大作用。伴随着这些核心理念,又出现了一些边缘理念,如生活化理念、反思性教学、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和合作性学习等。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这些理念落实得最为全面的学科之一,很值得大家共同研究体会。本文主要就其生活化理念略作阐述。
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层次分类别设计出多样的可供不同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彰显了学科内容的生成性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学内容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拓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该学科统摄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等三大块知识内容,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了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常识融人到学生日常生活之中,并使其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毛泽东曾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比如在经济生活模块中,要求学生模仿以某个地区经济发展为主题,综合考虑政府职能、市场开发、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居民生活等寻求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设计一项投资经营方案,制定合理的分配计划,完成最后的评价。这在整个学科的设置中比比皆是,多以交流、讨论、模拟、撰写小论文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必须掌握的经典知识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2)在教法学法方面,改变过去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注重教学的实效性与学习的建构性。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上课是一种单边行动,教学的最理想状态局面是完成教案,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活力,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其实教学活动不只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之间一种双边体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学习环境要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四个要素构成。一般认为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情境教学、随机访间教学、支架式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