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医学论文>镇肝熄风汤加减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假性延髓麻痹52例(一)

镇肝熄风汤加减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假性延髓麻痹52例(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镇肝

  摘要:目的观察镇肝熄风汤加减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假性延髓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口服结合复方麝香注射液穴位注射,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结果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治愈为35例(67.3%),总有效率达96.2%,对照组治愈15例(39.5%),总有效率达73.7%。结论镇肝熄风汤加减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有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 镇肝熄风汤加减;复方麝香注射液;水针;假性延髓麻痹

  假性延髓麻痹又称假性球麻痹,是脑卒中较为常见和复杂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国内尚未找到一种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中药镇肝熄风汤加减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假性延髓麻痹52例,并设置对照组观察疗效 。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0例患者均系我院神经内科会诊病人,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或脑出血,按会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中,男35例,女17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5岁,平均55岁;病程最短20 d,最长6个月;脑梗死42例,脑出血10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11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76岁,平均57岁;病程最短20 d,最长6个月;脑梗死33例,脑出血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种等经过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10011001.9094)中中风的诊断标准;西医诊 断依据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4次修改的标准《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进行诊断。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

  1.2.2 符合假性延髓麻痹诊断标准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声音嘶哑;软腭、咽喉肌、舌肌、咬肌、或面肌运动障碍,无舌肌萎缩和肌束颤动;咽反射存在或减弱,下颌反射,掌颏、吸吮反射等脑干反射亢进,常伴有四肢锥体束证及强哭强笑。

  1.3 排除标准有严重精神障碍、意识不清、严重感染、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中药镇肝熄风汤加减龙骨9 g, 牡蛎9 g,代赭石9 g,龟版12 g, 白芍12 g, 玄参12 g,天门冬12 g,牛膝15 g,川楝子9 g,茵陈9 g, 麦芽10 g, 钩藤9 g,菊花9 g,辨证加减:痰热重加天竺黄9 g,川贝母9g;心烦失眠重加山栀子10 g,夜交藤10 g;头痛重加生石决明8 g,夏枯草8 g。1剂/d,水煎早晚服。10 d为1疗程。

  2.1.2 穴位注射选穴:风府、哑门、廉泉。风池(双)、天突。采用张家口长城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复方麝香注射液〔国药准字Z20025457〕, 2 ml/支。所选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5 m1一次性注射器,5号齿科针头,快速刺入穴位部位,出现酸胀感回抽无血液后缓慢注入药物,每穴注入药物1 ml,起针时用无菌棉球按压片刻局部无出血即可。上述两组穴位轮流交替使用,1次/d,10次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2.2.1 选穴风府、翳风、风池、廉泉、天突。

  2.2.2 操作方法选用0.35×40 mm毫针,病人先取坐位,针刺翳风1.5寸,行平补平泻法。然后病人取侧卧位,针刺风府、风池0.5~1寸,针刺方向向咽喉部,平补平泻法;廉泉向舌根方向直刺1~1.5寸,针感可放散至整个舌体,行平补平泻捻转法:天突先直刺2~3分后,沿胸骨后缘气管前缘向下进针1寸,行平补平泻法。留针20 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