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医学论文>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方案探讨

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方案探讨

详细内容

一、临床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面临的难点

1.入学前总体临床能力较弱从我院近几年临床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入学总体临床能力较弱。其主要原因有:一是生源多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缺乏系统规范的临床训练。应届本科毕业生是研究生的主要来源,他们一直没有脱离理论学习,连续学习的基础比较好。但是, 129新疆医学2008年第38卷由于他们与临床实践接触较少,相对地在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方面比较薄弱,容易出现理论分数高而实践能力低的现象。二是部分学生来源于基层医院,缺乏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医疗条件,平时的临床训练不规范。三是研究生招考制度偏重于理论考试成绩。

2.临床实践时间偏少按照我国临床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一个研究生临床学习和工作时间为2-3年,其中理论课程需要3~6月,熟悉新的工作环境约需1个月,基本掌握该专业常见疾病的诊断、处理约需3个月,在该专业的功能检查科室轮转约需要3个月,学位课题研究(指临床研究)准备、实施、总结约需3~6个月。从我们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可供非专业及本专业相关科室的轮转的时间远远不足[3]。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研究生要达到一定的论文的能力,必须要有大量的时间用于临床实践。

3.答辩要求和课题来源无统一标准国内大多数高校规定: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在个例报道、病例分析或在此基础上写出文献综述来作为毕业论文,但如何把握其深度目前没有明确的标准。另外,临床研究生的课题大致的来源是: 1. 基金项目的临床部分; 2.非基金项目的分支; 3.自选课题;前两者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有诸多益处, 但在大多情况下,研究生都是各自为政,不能形成系列研究,更不可能达到高水平。一篇高质量的论文, 必须在充分了解国内外科研动态的基础上,借助交叉学科的特殊条件进行研究。而要达到要求必然会在时间、精力上等影响临床能力的提高[3]。

二、解决对策 1.配备教学秘书,让本科生提前进入角色为了保证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学的有序进行,我院要求各临床科室指定一名副高以上职称的医师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学秘书,组织协调研究生教学与指导工作,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与借鉴的。一般而言,研究生复试录取至研究生入学报到前后近6个月。此时未入学的准研究生基本处于架空状态,为了让学生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导师一般在每年的三月份前,就已经为新一届的研究生初选了大致的研究方向;当这些学生通过复试后,导师会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指导他们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并让他们即刻着手检索文献、阅读文献、学写综述并进行课题设计等。当研究生开始临床实践时,他们可以对研究进展宏观把握,这有利于培养医学论文的能力。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导师是第一责任人,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过程中导师的作用更加重要。因此,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人才,必须要有高水平的临床导师队伍作为保障。目前,在遴选研究生导师时往往比较重视导师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也有相应的客观评价指标,比如发表多少篇文章,获得多少科研成果等。

作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导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质量的临床诊治服务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能力,还应当熟悉现代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与特点,更重要的是要有强烈的人才培养意识和较强的人才培养能力,这样才能使自己传授的知识和能力最大限度地被研究生接受。因此,评价一个临床导师的带教水平,应该着重于人才培养的结果。导师的人才培养意识和带教能力的提高要通过岗位培训来实现。导师的培养起始于对导师的遴选过程,在遴选导师时,带教意识和带教能力是考核的重要方面。随后的岗前培训,目的是加强导师的责任心和培养研究生的能力。还有每年的导师年报制度, 实际上完成了对导师履职情况的考核。通过制度化的导师培养和训练,导师指导学生的责任心不断增强,培养人才的能力不断提高,为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和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鉴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在临床实行导师组制度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导师组制度打破了过去由一名导师负责研究生培养全部事务的局面,避免了导师知识的局限性, 增加了导师监督的覆盖范围,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级医学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3.提高临床专业素质只有强化临床能力训练,将二级临床学科轮转到三级专科方向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使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做到“博”与“专”的统一,保证其临床轮转既有一定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使其通过较长时间(约两年半)的临床轮转获取较强的医疗综合能力。

相关文章链接: 科研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