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医学论文>组织学与胚胎学新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组织学与胚胎学新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详细内容

1 背景20世纪后期,世界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可以归为三类:一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体系,即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基础医学教育;二是按照器官系统进行综合教育的体系,在学习器官系统的基础医学课程时逐步引进临床医学知识,实行横向或纵向综合。在这两种课程体系中,组织学与胚胎学不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进行教与学,而是将其内容分解在各专业学科中。在这两种体系中,容易实施“启发式”和“学导式”教学方法,学生视野广阔,便于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基础知识重视不够。第三种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体系,采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即把教学过程分为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医学课程进行教学。我国绝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是这种传统学科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重专业知识传授,轻综合素质的培养。虽然近几年来各院校在教学改革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变化不大,仍未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的还是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剖析我院的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弊端:①我院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实验分离式教学”,即先大班理论讲授,后分组实验。由于招生规模扩大,班次增多,理论课和实验课不衔接现象突出,有的班次理论课与相应的实验课时间相隔达5天之久,影响了学生的整体系统思维能力的培养。②大班理论授课,学生人数太多,通常在150人左右,后排的学生远离授课教师与讲台,看不清挂图、模型和演示,而观察是获取形态学知识的最直接的、最为重要的环节,教师的授课行为(语言、表情、动作)的感召力大为下降。不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易感到乏味,注意力不集中。③在考试内容与形式上,重知识再现,轻独创思维。这种以考查知识为目的的考试方式,导致学生死读书、读死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窒息了他们的创造欲望。
  2 改革的思路与目标21世纪的今天,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切实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课堂教学现代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改革思路与目标:坚持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和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关系,以及传统教学内容与现代教学内容的关系,既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又要积极借鉴世界上先进的经验和成果。在素质教育的全新思想指导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形态学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多边互动教学机制。
  具体方案与措施:①将传统的课堂大班(150人左右)理论授课改为实验室的小班(40人左右)授课;由理论实验分离式教学转变为理论实验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②由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导式的教学模式。教师精讲基本点、重点与难点,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学。突出形态学特点,加强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将实验分为精读片与泛读片,增加实验内容。③将教学时数由90学时缩减为72学时,即周学时数由5学时改为4学时,安排在0. 5天内完成。④开设第二课堂,拓宽学生的自由发展空间,向学生介绍本专业新进展、教研室承担的科研课题,组织班级、小组、年级不同层次的读书报告会。⑤广泛引入现代化教学设备,实验室全天开放。⑥抓好考试指挥棒,摈弃只重视知识再现而忽视能力测试的弊端。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其中理论考试包括基本知识40分,第二课堂10分,读书演讲10分;实验考试40分,包括必读片、泛读片、能力发挥题及实验报告。设无人监考考场和普通考场,学生有条件地自愿选择考场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