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小鼠后三里对热水、冰水甩尾痛阈的影响(一)
详细内容
作者:崔建美 马树祥 孙娜 杨晓溪 齐峰 武淑娟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后三里”穴对小鼠热水、冰水甩尾痛阈的影响。方法手针针刺小鼠“后三里”穴,以50℃热水和0℃冰水浸鼠尾测量小鼠甩尾潜伏期,并进行对比。结果热水浴组针刺前痛阈(4.02±1.07)s、针刺后痛阈(10.03±5.33)s,针刺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3.822, P=0.0310.05);冰水浴组针刺前痛阈(64.14±54.65)s,针刺后痛阈(108.86±83.58)s,针刺前后配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1.185, P=0.076>0.05);两组痛阈变化百分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 P=0.083>0.05)。结论针刺镇痛,热水甩尾痛阈测定方法优于冰水。
【关键词】 后三里;针刺镇痛;热水;冰水
对大鼠进行针刺镇痛的痛阈测量最常用、最经典的方法是采用热水甩尾痛阈测定,而且这种测痛方法多以针刺大鼠“后三里”腧穴为主要用穴〔1〕。《实验针灸学》〔2〕中也是用此法。但有研究报道用冰水浸尾-甩尾法测痛阈,针刺大鼠的后三里和环跳能明显提高其痛阈〔3〕。为了验证热水、冰水对小鼠痛阈的影响,我们针刺小鼠后三里穴,对其进行了热水和冰水甩尾痛阈的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与分组
清洁级雄性小鼠24只,体重(26.75±3.45) g,由华北煤炭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许可证号:SCXK(豫)2005-0001〕。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A(热水浴组)、B(冰水浴组)两组,每组12只,两组体重无差别(t=0.116, P=0.630>0.05)。
1.2 方法
参照实验针灸学中常用实验动物针灸穴位中大鼠针灸穴位〔2〕选取小鼠胃经的“后三里”,手针,平补平泄,针刺15 min。A组在针刺前、后分别以50 ℃热水浸烫鼠尾2cm,记录入水至甩尾出水的间隔时间(测量3次,取其均数,时间单位以秒表示)。因小鼠针刺后最高痛阈值并不都在同一时段出现,我们设计了针刺后即刻、10,20,30 min共4个测量时段,而统计分析时则不分时段选取最大痛阈值。B组将鼠尾末端浸入0℃冰水中2cm,其余同A组。
1.3 检测指标
从小鼠鼠尾浸入热、冰水中起至甩尾出水的间隔时间。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针刺前后痛阈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及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时,两组间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