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常见脉的脉率规范(一)
详细内容
【摘要】 分析了数脉、疾脉、结脉等常见脉存在的脉率不规范之处,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认为对此须由专家研讨作出规范。
【关键词】 脉率; 疾脉; 数脉; 结脉; 规范
脉诊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它对识别疾病的病位和病性、推测疾病的病因和病证、判断疾病的进退和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中医脉象其概念本身较笼统,具体的判别标准较模糊,对一些脉的脉象表现又存在争议,缺乏客观判定标准,影响了临床诊脉的准确性,诊脉时分歧较多,常因医生诊断不同,同一病人的脉象诊断也有不同。这不但成为某些人指责中医脉诊不科学的口实,而且使一部分中医认为脉诊无用,对脉诊失去信心。因此,脉象规范化、标准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众多医家对于某些脉的脉率说法不一,脉率的规范化、标准化问题值得注意。
28 脉中,脉率出现异常的有迟脉、缓脉、数脉、疾脉等。对数脉脉象的描述,最早见于《脉经》,曰:“去来促急”,又有夹行小注曰“一曰一息六七至,一曰数者进之名。”这个六七至道出了数脉的特点,尔后历代脉学书多是以一息六至作为规范的,如《濒湖脉学》曰:“数脉息间常六至。”但数脉的脉率在一息六至的基础上亦应有一定的变动范围,有不少医家注意到了这一点。如《难经集注》曰:“去来急促,一息过五至,名数也。”《脉如》曰:“数者脉息辐辏,六至以上。”后来疾脉从数脉中分出,一息七八至为疾脉,数脉的脉象应该很清楚了,古人的这些认识已经为数脉脉率的规范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可令人遗憾的是,至今对此仍是说法不一。如国家“十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认为一息五至以上不满七至为数脉,脉搏 90 ~ 130 次/min〔1〕,而国家统编五版教材《中医诊断学》和 21 世纪课程教材《中医诊断学》则言一息五至以上为数脉,脉搏90次/min以上〔2,3〕,此外,还有人认为数脉的脉率在96 ~ 120次/min之间〔4〕,这就让人感到莫衷一是了。仔细分析,一息五至以上为数脉的说法不确切,因为一息七八至为疾脉这已得到公认,就连这两本教材本身也是这样写的〔2,3〕,而一息七八至也属于一息五至以上,那么它到底该算是哪个脉呢?这就把数脉与疾脉的脉象搞混了。因此,综合古今文献和临床实际情况,数脉为一息五至以上不满七至的说法应该是准确的。
对疾脉的脉率,古今看法较为一致,均认为是一息七八至。《诊家枢要》曰:“疾,盛也,快于数而疾。呼吸之间,脉七至八至”。《诊家正眼》曰:“疾为急疾,数之至极,七至八至,脉流搏疾”。国家“十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认为一息七八至为疾脉,脉搏140 ~ 160 次/min〔1〕,而 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诊断学》则言一息七八至为疾脉,脉搏 140 次/min以上〔2〕。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一息超过八至的脉尽管在临床上出现得很少,可并不是绝对没有,如《难经》云:“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察病指南》亦云:“一呼一吸脉六至者曰数,为始得病,七至者曰极,八至者曰脱,九至者曰死,十至者曰墓,沉细者困在夜,浮大者困在昼,十一十二至者曰死,沉细夜死,浮大昼死,此为阳病之至脉也,故曰阳病脉数。”而这样的脉并没有相应的脉名,由于其临床意义与疾脉一样,可以将其归入疾脉,因此我们认为,疾脉的脉率定为一息七至以上、脉搏140次/min以上可能更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