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药学论文>大黄的研究进展(一)

大黄的研究进展(一)

详细内容

作者:王冬梅 尚丽彤 翟路 王明达

  摘 要:对大黄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大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0 前言?
  
  大黄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之一,在我国有39个品种和2个变种。中医采用单味大黄或复方大黄制剂治疗便秘、痢疾初起、血热吐衄、瘀血经闭等。《未经》曰:“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本草纲目》:“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可见, 大黄有许多功效, 临床应用也十分广泛。?
  
  1 大黄的有效成分?
  
  研究发现其主要有效成分为蒽醌衍生物,总量约3%~5%,以两种形式存在,部分游离,大部分与葡萄糖结合成蒽甙。游离型的蒽醌衍生物有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等,含量较少,为抗菌成分。结合性蒽醌衍生物为游离类的葡萄糖甙或双蒽酮甙, 为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 其中双蒽酮甙泻下作用最强。双蒽醌甙有番泻甙A、B、C、D。此外, 尚含有鞣质, 约占5%, 为大黄收敛作用的有效成分。?
  
  2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2.1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泻下作用。?
  大黄是中医中传统的泻剂之一,大黄素和番泻苷等是致泻的主要成分。大黄致泻的主要作用部位在大肠, 泻下特点是不妨碍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其作用机制可能有肠壁神经丛的参与,为结肠内注入大黄酸引起的泻下可被预先注入4%利多卡因所抑制,也可能通过肠黏膜内CAMP含量增高而促进机体对肠道内水和电解质的分泌。大黄还含有多量鞣质,因此小剂量不仅不引起泻下作用,且呈收敛作用,停药后,也往往出现继发性便秘。?
  (2)保肝利胆作用。?
  大黄能解除微循环障碍,恢复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和血液供应,促使肝细胞再生,而且还可通过泻下作用使滞留在肠道的病原菌毒素以及肠源性有毒物质排泄加速,吸收减少,从而降低肝病时内毒素血症对机体的损害。同时大黄还有利胆的作用, 增加肝胆汁流量, 促进排胆, 松弛奥狄括约肌, 结合大黄广谱的抗菌、消炎、抗毒作用, 可用于治疗胆系感染、胆石症。大黄的利胆保肝、解毒,促进肝细胞修复,以及促进肠道对毒物的排除等作用,为治疗胆道疾患、病毒性肝炎等病症提供了药理学基础。?
  2.2 对血液和代谢系统的影响?
  (1)止血作用。?
  大黄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脆性,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缩短凝血时间,见效快。止血作用环节为: 促进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功能, 有利于血栓形成; 使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 凝血时间缩短; 降低抗凝血酶Ⅲ (AT-Ⅲ) 活性; 收缩损伤局部血管,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2)降血脂作用。?
  九制大黄蒽醌衍生物有降低实验性高血脂大白鼠血脂和改变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在1~4 g・kg?-1范围内, 随着剂量增大, 有作用增强的趋势。给家兔及小鼠饲喂高脂饲料诱发高脂血症, 服用大黄可使血清和肝脏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低密度脂蛋白 (LDL) 、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 及过氧化脂质明显降低,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比值升高。?
  2.3 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研究发现大黄酸及大黄素均有明显的排Na+利尿作用,且利尿作用与Na+排出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认为大黄蒽醌衍生物对肾髓质Na+, K+-ATP酶的抑制作用是大黄利尿作用的机理。另外,大黄酸可以抑制糖尿病大鼠肾脏高代谢,明显减少尿蛋白,并可抑制高糖培养条件下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可以逆转TGF-β1诱导的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肥大及TGF-β1所致的系膜细胞Ⅰ型葡萄糖转运蛋白的高表达以及系膜细胞糖摄入的增加也有明显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