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和减:作文教学中的思考(一)
详细内容
1.缘起
这是一个我一直想写的题目。从若干年以前读到一篇《治学做人用减法》的文章时起,我就有了这个念头。后来,在日常的教学和业余的读写过程中,我渐渐积累了一点想法,终于借助写在学生日记本上的习作的形式(我从网上借鉴来的一种师生、生生互动作文活动),写出这一篇不是很成熟的东西。
“作文教学中的加和减”,乍一看,此题有些不文不理、不伦不类、不三不四。别着急,听我慢慢道来。
作文的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综合训练。这就好像训练举重一样,需要练习各个方面的力量,手臂、腰部、腿部、体能等等,还要加上心理辅导、饮食营养等等组成一个严密科学的训练方案系列。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个体,其心理倾向、习惯、兴趣,以及思考和行动的方式,乃至生活环境、成长过程等等都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我们的作文辅导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是一条真理。但是,在作文的教学中,还是有一些共性、规律性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探索、发现、掌握并且利用它们,我想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能够提高效率,作文的学和教能够变成一项人人喜爱的活动。
作文的做法林林总总、不胜枚举。这,许多的写作指导书上已经写得颇为翔实。至于效果如何,我想作文教学的现状能够说明一切。这里,我更想追问作文教学的思想――教学之道。我认为,作文教学的宗旨是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智慧的提高,当然,作文能力是其中主要的一项。
教育的目标是人的发展,而人的持续发展应该依靠自我的主动发展。所以,教育就是唤醒,同样,作文教学也应该以心灵唤醒心灵,以爱唤醒爱,以智慧唤醒智慧。这也是我写作此文的宗旨。
2.加法智慧:为有源头活水来
“加”这个字眼现在许多的语文教师乃至语文教学专家都喜欢运用。如何提高写作水平?答曰:多读多写。“加法”也!它主要指的是量的增加。原来读一本教科书,现在,还要“加”读自读课本、“加”读名著、“加”读时文和美文,阅读的量增加了。原来两周写一篇大作文,现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书信、日记、随笔、总结等等,写作的量也增加了。
确实,语文学习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属于基本功的训练,需要大量的练习,“熟能生巧”这个成语很好地概括出了它的特点。像私塾教学中的死记硬背一样,虽然为有些人本主义者所不齿,然而事实证明,它确实有效。
但是,时代在变化,古代没有的现代科学现在有了,以前没有的网络现在有了,学习的内容在增加,生活的节奏在加快,成长的时间却在缩短。作文学习中的加法不可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扩张开来。多读多写确实正确,但是不够全面。
古语云:山有水则活,水有山则秀。又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也是加法的智慧。它不仅是量的递增,更加是各种角度的信息和思想的碰撞而产生的质的飞跃。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也应该学习这一种善于借鉴的思维方式,放出眼光、敢于拿来,为我所用。
鲁迅先生在谈创作时说:“要多方面看看,不要只看到一点就动笔。”我们要做一个英明的人,要学会善于倾听、观察和思考。作文的加法既要求我们多观察、多阅读,也要求我们多思考,多发现。
同样是自然、社会和生活的话题,就可能因为角度、层次或者心境的变化而产生出绚丽斑斓的美来。看到水,有的人会想到柔情似水的南国女子,有的人会想到汩汩滔滔的灵感之泉,李白会想到“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曹操会想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文教学的加法思维首先需要一种“手腕”的熟练,用欧阳修借助卖油翁的话便是,“我亦无它,惟手熟尔”,用钱钟书先生的话就是,“最聪明的人需要下最笨的功夫”。作文中的加法既是七录斋(明・张溥),同时它还是“追求智慧、与利益无干”的一种兴趣(王小波语)。在这里,兴趣和勤奋是最重要的词语,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曹禺先生又加了一句说,“入迷是最好的朋友”。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习作尽量地贴近学生的生活,要创造一个个写作发展的平台,让学生的习作有读者、有意义和有价值;要尽量鼓励学生的作文,要让他们从成功走向成功,要让学生乐此不疲,直至“入迷”。
3.减法智慧:删繁就简三秋树
光有加法肯定不够,作文教学还需要减法。
首先明确一下“减”和“减法”的含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减”有两义,其一,“从总体或者某数量中去掉一部分”;比如,“削减”“裁减”等等,其二,“降低;衰退”;比如“减色”“热情有增无减”。“减法”之词条含义是,“数学中的一种运算方法。最简单的是数的减法,即从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的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