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学科教育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一)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一)

详细内容

[摘要]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求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面对中学生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的尴尬局面,我们必须知难而上,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内驱力。
  [关键词]初中学生 化学课堂 学习兴趣 能力提高
  
  古人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柏拉图说过:“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爱因斯坦也说过:“热爱是最好的教师。”初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以下是我几年来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
  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讲催化剂概念、氧气、氢气、酸碱盐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进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再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基矗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已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
  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在讲“绪言”时,我先避开书本,做了几个趣味实验“空杯生牛奶”、“小纸花变色”、“魔棒点灯”,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然后我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
  二、注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理论认为,兴趣与学习的关系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即是说,不一定要先有兴趣,才去进行学习,在学生对某种科目没什么兴趣时,也可组织学生先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对该科目的兴趣,以趣促学。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想方设法加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
  1.发挥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的作用,注意语言和表情的生动性
  众所周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兴趣、言行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一个好的化学教师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就会有意识地感染给学生,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作为*语言吃饭的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讲课时做到满腔热情,抑扬顿挫,富有激情,具有演说家的风范,能鼓动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本学科。试想,一个语言平淡的教师能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吗?你能长时间地听一个语言平淡者在发表高论而不昏昏入睡吗?为什么会有人说“听某位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而听另一位老师的课如像在催眠呢”?同时作为成功的教师,还要注意发挥身体语言的作用;据调查,学生较喜欢表情丰富、满脸笑容、富于幽默感的教师。因此,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善于发挥身体语言的作用,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