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马克思主义>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建设的几个管理问题(一)

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建设的几个管理问题(一)

详细内容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置博士点十余年来,在各方面取得令人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基础不够扎实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博士点管理方面分析了培养目标和学生培养定位、各博士点的交流沟通体制与机制的建构以及博士点建设的内部管理等方面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管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原属于法学门类的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现今已提升为法学门类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设置博士点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在学科体系建设、课程建设、理论研究、学术队伍培育以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绩。特别是在专业点布局方面,经过2005年新一轮的努力,基本实现了全国(除西藏、宁夏等少数自治区和港、澳、台)“大覆盖”。仅以这一次审批和增列的博士点来看,全国有21所高校和党校、军校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有70个单位(其中有相当院校已获得原二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现按新的一级学科属下的新二级学科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增列了共8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此外,还有72个院校(其中也有套叠)增列了一级学科硕士点,有189所院校(不含十余所军校和省级党校)设置了共30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些高校一下子增列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增列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的院校则是常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专业点建设真可谓“大扩军”,实现了超常式发展。
然而,在这种发展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界的同仁却表现出从未有过的沉稳和冷静,大家既看到学科发展面临着最佳的发展机遇,也意识到由于发展过快而使得学科在不少基础因素方面不够扎实的问题。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科健康发展,人们自然要回顾和总结以往学科建设的经验,也会反思这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想,无论是总结经验还是检点问题,都是反思精神的具体体现,其目的性是一致的。我在这里仅就学科博士点建设过程中我所认为存在的一些管理(即非学科体系和理论研究)问题谈一些想法,议论挂一漏万,但至少是自己在投身博士点建设中所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也有几年来学界同行交流得出的想法。也许这些思考的东西对新设置博士点的同行们有所帮助,使得他们能够未雨绸缪,把博士点建设得比我们一些先行者要好,对学科发展有更大的推动力,或者至少能够避免我们曾经有过的一些失误。
一、关于培养目标和学生培养定位问题
1993年3月在福建师大召开的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工作会议上,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滕藤同志在讲话中对培养目标问题有专门的说明,他认为:第一,要从整个社会需要的角度看培养目标,而不能仅仅从高校需要出发;第二,要培养应用型的意识形态人才;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倾向不要太强,专业课不要太多,要强调基础,如马列理论基础、人文科学的一些基础学科等。不要把专业搞得过窄,要强调通才。阳寸间已经过去十多年了,我认为他的讲话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并且与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势相一致,到今天看来依然对头。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培养目标在原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语境下一直是比较清楚的,除政治素质和业务素养、能力素养之外,就是为高校和社会各部门培养能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学生的社会适应面应该是很广的。到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的各二级学科的培养目标也很明确,即除政治、业务方面的素质外,所培养的学生要适应整个社会的需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的专门人才,而不仅仅为了满足高校自身的需要。然而,在1997年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学科合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后的一个时段中,我们曾经对培养目标中的学生适应性问题有过不同的理解。这种不同理解的影响到今天也不能说完全消除,或许会影响到今天我们对新学科培养目标的认真贯彻。
出于对学科名称进行“简称”或通俗称呼的需要,一段时间中人们习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简称为“两课”专业。毫无疑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必须培养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需要的科研和师资力量,同时,这一专业一定要为社会培养大量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善于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宣传工作的才。这是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专业如果仅仅为高校自己培养师资力量,会出现以下情况:首先,毕业生供大于求,高校根本无法容纳众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况且现今各高校纷纷提高录用教师的学历与学位的“门槛”,几乎是有博士学位者才有资格接受录用单位的挑选。许多硕士毕业生必须到社会各行各业中求职。在这种情况下,对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知识要求与能力训练就不能局限在“两课”之内。其次,按照“两课”(现在改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思维去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将会使得学科的理论视界逐步狭隘化,甚至出现自我封闭、自我循环、自我服务的状况。仅仅关注高校学生思想理论课程的状况是远远不够的。尽管学生发展中也有大量的、层出不穷的问题,需要投人大量的持续的力量加以研究,但这一学科决不能仅仅研究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研究现代企业组织、社区发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等。只有在这种广泛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学科发展才能获得更多更广阔更持续的资源和动力。

到今天来看,也继续存在着以上问题的痕迹。随着学科领域的扩大,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增多,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无疑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之一,每年要培养的研究生数量估计数千,而能够在高校从事相应科目的教学与科研的人数有限,大量毕业生必须到社会各界去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工作,甚至有相当人数的毕业生会从事与所学专业内容并不直接相关或者毫不相关的工作。当然,由于我们的专业训练中有许多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方法论要求,因此本专业的毕业生也会有较大的社会适应性,但毕竟可能会使教学双方在专业训练(或培养)过程中所产生的“效用”在相当一段适应期中无法得到充分展示。同时,如果我们的专业建设缺乏特色(这里仅仅是假设,因此我无法回答诸如“那么为什么我们的专业建设不能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之类的问题),培养的毕业生也缺乏比较优势的话,有许多专业如哲学学科所属的各专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业、政治学学科中若干二级学科专业以及管理学科所属的行政管理专业等所培养的毕业生,都会与本专业形成很大的比较效应。当然,我们不会害怕竞争,但有一个问题:毕业生的就业是一个专业建设所不得不考虑的大问题。与这几年研究生的大量“出炉”有关,毕业生就业渐趋紧张,所以,我们不得不考虑培养学生的广泛社会适应性问题,考虑专业培养学生的特色问题,包括专业点扩展中研究生招生人数的控制问题。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研究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问题,特别是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着各种联系的社会事业所需人才的状况,甚至详细考虑那种所谓的社会工程师、意识形态的专门人才、谈判协调高手、危机处置能手、文化产业发展的谋划者等具体培养要求。一句话,专业培养一定要有特色,即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也会有并且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
二、各博士点的交流沟通体制与机制的建构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置博士点的历史已近十年。十年来,从最初的三个点发展到2003年的28个点(含党校、军校),各博士点潜心建设,分别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其中尤以几个最先设置博士点的院校为领军先锋,加上中山大学,已形成三个全国重点学科。他们有比较丰富的博士点建设经验和丰硕的成果,而其他后行院校也多多少少在学科建设中有自己的特点和成功的体会。但是比较遗憾的是,各个博士点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大家的一些经验和有效做法也无法及时推广和借鉴。由于缺少有效的组织形式和交流机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诸多博士点建设到现在为止还基本处在一种“各自为战”的状态中。如果说这些年中也有一些相互间少许情况沟通的话,通常是在一些为申报博士点的院校开展沟通工作而举行的中小型理论研讨会上所产生的“副产品”。其实,不少院校都有进行相互间沟通的内在需求。于是在进人新世纪之后,已设博士点院校通过建立“博士点联谊会”的方式加强沟通,如2004年12月由中山大学承办的联谊会、2005年9月由河北师范大学承办的联谊会等,都收到较好的切磋交流效果。但这种方式毕竟有一定的随意性,会前没有指定准备什么“硬任务”,会后也不存在对博士点建设的任何约束性条件,确实是联谊性的。
面临着博士点急剧扩大的情况,“联手作战”已成为一种迫切需求。在目前的状况下,“各自为战”或“放羊式”的建设对学科发展不会有利,但完全统合起来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于是我们不得不寻找另外的方式。根据政治学所属若干学科的做法,他们每年都召开系主任(现大都改为院长)联席会议,会议每年都事先确定一个主题进行准备研讨交流,因此与会者都感到有一定的收获。为了避免主办方过重的财政压力,联席会议尽量不组织大型的参观活动,不像现在有些学术会议也办成“嘉年华”式的豪会那样。系主任(院长)联席会议已经坚持了二十余年。当然,随着博士点越来越多,联席会议的组织也越来越困难,会议规模越来越大,而会议规模一大,集中研讨并商定问题就会增加难度。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实际情况看,有几种体制架构预设:一是在现有的博士点联谊会基础上扩展,搞成像政治学有关学科的联席会议一样。问题是我们的学科规模现在要比政治学有关学科大得多,因此会议的组织成本不可小觑,可能维持几年就难以为继。二是先分片建立一级交流沟通体制,开展有关交流活动,这种分片可以地区来分,也可以学校类型来分,还可以不同院校博士点建设的特点来分,或者以二级学科点来分,或以理论研究的主题及类型来分,等等。在这种基础上,再建立二级沟通交流体制,由各片的当年轮值主席院校或其他相关院校派员到全国性质的交流会上进行交流沟通,以便于了解更多面上的情况,并带回本片发散分享。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分片不是绝对固定的,应该有一定的变动性。三是随机交流沟通方式,即由有关院校组织召开某一理论研讨会,会议上安排一定时段的交流内容和管理问题研讨,这种方式相对比较宽松自由。但不管怎样,总也是一种沟通交流的方式,比纯粹“各自为战”要有利。四是通过网络进行沟通,由各博士点搞成自己的网页,将各自的活动情况和研究成果及时挂上并及时更新。一些具体技术性活动可在少数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主要实施,但将有关材料不定期汇总后,由教师与研究生共同分析并制定出本校的改善方案或措施。当然还有其他的路径与方式。
至于这些交流沟通活动的总策划,可成立不同级别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或学科发展委员会等类组织承担,但这样的类组织又不能过多,以免“‘政’出多门”、乱套。如果按二级学科来建构博士点交流沟通体制与机制,也同此思路,但操作可能会方便些。

本人无意构建什么沟通体制与机制,仅仅是提出问题,表达渴望加强兄弟院校之间联络的一种愿望。也有意见认为,许多学科都没有这样的沟通交流机制,不也一样发展过来了。况且搞好搞坏由“市场”说了算,过若干年就可能会有一次“重新洗牌”,到时自然会有淘汰。我以为,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在教育资源短缺、“僧多粥少”,而且社会目前还无法遏止“学历主义盛行”、“文凭至上”势头的情况下,“市场”的“洗牌”作用是十分微弱的。正如有人调侃说,任何地方只要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招博,绝对‘三包’(包不用常来听课,包不交读书笔记,包博士学位)”,那么,顷刻之间就有几百学子排成长龙。个个口中念念有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师不在严,能混就行;学不在精,有学位就灵。这当然是片面之说,且没有具体学科和专业指向,只是笼统地泛指一些现象,但我们缺乏健全的类似国外行业协会进行本行业监督和自我约束那样的体制与机制,确是不争的事实。
三、博士点建设的内部管理问题
这里涉及到博士生读书问题、博士生招生规模的控制问题、人学考试科目的稳定与调整问题、在职博士生的严格要求问题以及博士生学术能力的强化问题,这些问题相互牵连。我对此不大明确,只是感到应该引起重视,于是简要地择几个说说。
首先是博士生的读书书目问题。本专业的博士生应该多读书,甚至比有些专业的博士生读的更广泛和庞杂一些。但学习的年限毕竟太短,只有三年或如有些院校改为的四年。如果学生原来的理论基础较好和知识面较宽,还能应对;而对于一些理论基础、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在这有限的几年中能好好读通几部马恩的著作就已经很不错了,逞论读其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