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马克思主义>现代学习理念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解读(一)

现代学习理念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解读(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个体;群体;类;现代学习理念
  [论文摘要]社会的变革使学习凸显为当代的一个重要问题,学习问题在深层上与社会变革引发的人的问题相联系。因此,人的问题是深刻理解和解决学习问题的一个支点。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阈下,分别从静态的视角、人的存在以及动态的视角――人的发展来考察学习,以全面、深刻理解学习的根本旨趣。在此基础上,审视中国人存在的现实境域,寻找问题的根源并分析当前学习使命,从一个新的视角阐释终身学习、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理念。

  
  引言:学习问题与人的问题
  
  “问题”是人与社会在前进道路上所碰到的且必须加以解决的矛盾和困惑,总是表征着人与社会的现实存在状态。
  “学习”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问题从现象上看是由社会的变革所直接导引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信息技术革命、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学习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使学习问题日益凸显,学习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走向。这个问题不仅成为当代多学科共同探讨的前沿和热门话题,而且成为关心人类命运的企业家和政治家们所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推动着当今全球范围内倡导终身学习、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的潮流。
  “学习”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问题从深层上看则与社会变革引发的人的问题相联系。当今时代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的体现是多层面的,从学习上看,学习指的是人的学习,是使自身成为主体并不断增强主体性的过程。而在现实中,学习却成了获取分数、学历、文凭、证书的手段,成为获取金钱、地位、荣誉、权力的工具,学习视野中的人被遗弃了,学习非但不是为了人的发展与完善,反而成为奴役人的手段,人在学习中寻找不到快乐,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和压力。
  人与学习的关系是密切而复杂的,学习问题的根源在于没能全面、深刻地理解人与学习的内在关联,这也预示着人的问题是解决学习问题的一个重要支点。马克思主义基于实践基础上的人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科学认识人、理解人的思路。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分别探讨人的存在与学习、人的发展与学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审视中国人存在的现实境域,从一个新的视角来阐释终身学习、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理念。
  
  一、人的存在与学习
  
  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是个体、群体与类“三位一体”的存在,他们分别是人的存在的个别形态、特殊形态和一般形态。本文就从人的存在的这三个维度来考察学习的作用,从中探讨学习的根本旨趣。
  人首先是一个个体的存在。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人的存在与动物的存在不同。动物具有完成了的、特定化的和具有确定性的本能,人却是一种非特定化存在,人的非特定化特性决定了人“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离开了学习,“力不如牛,疾不如马”的人是很难从动物中脱颖而出的。
  人虽然表现为一个个体,但又总是隶属于由许多个体共同生活的统一体的群体存在。随着生产的发展,交往的广泛,个人联合为社会,借助社会群体的力量超越个人的能力实现自我发展。在处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个人不仅意识到人们之间的共同性,还意识到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制约性;不仅意识到他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也感到在现实中会受到社会的制约。所以,一定社会群体的形成,必定伴随着相应的群体制度的形成,人作为群体存在,需要学会制定规则、制度,使不同的人能和谐地共存。
  将人类作为整体来考虑时,人是一种类存在物。人可以是一个个体,也可以从属于某一群体,但是。无论个体还是群体,都是人类大家族中的成员,人的类存在的凸显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全球化,使整个地球压缩成一个地球村,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集中表现为促成了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人们由于交往范围的扩大而形成的个人、群体与类的极大关联,要求以人类共同利益作为其价值取向来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携起手来共同学习,寻求共同的发展。
  由此可见,人的完整存在是个体、群体与类“三位一体”的存在,三者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片面地夸大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可能导致人的分化、单面化或异化,乃至人性系统的整个消解。也就是说,只把人看作是一个“个体”或“群体”或“类”,都只把握了人的存在的某一方面,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同样,学习为个体与学习为群体、学习为人类的过程是统一的,通过“三位一体”的学习才能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如果学习只片面发展、培养了人的某一方面或某两方面的存在,只强调个体本位学习、群体本位学习或只强调类本位学习,都偏离了学习的根本旨趣,都不构成学习概念的完整性,也不可能培养、发展一个“完人”。
  
  二、人的发展与学习
  
  以上是从人的存在的静态角度对人的三种存在与学习关系进行了分析。而人是一种社会历史性的存在,人的发展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总的趋势看,人总是从不发展到发展,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成为一个自由自觉、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始终是人的追求。因此,还需要从动态的角度来分析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存在状态,以及人的不同存在状态呈现出的不同的学习状态,才能更完整地把握人与学习的关系。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发展三形态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思路。
  马克思在《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手稿》中对人的发展三形态作了经典的阐述。概括来说,就是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三阶段。人的发展的三大历史形态,从经济类型上看,对应于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产品经济;从学习的存在状态上看,对应于群体本位学习、物化的个体本位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学习。
  在“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人需要依附于一定的群体而存在,人的学习旨趣也直接指向群体。在原始社会,个体学习就是按族群规定的方式行事,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人仍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主体,人由对血缘、氏族、部落的依附转换为对血统、门第、出身、等级、权力的依附,个体的学习转换为为某个特定的权力共同体的利益服务。这种以群体为本位的学习,其学习的视野中没有个体更没有类,学习是分化的、片面的,学习活动的开展是保守的、适应的。这种分化、片面的学习必定导致片面发展的具有奴性特征的人。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突破人与人之间的依附状态,步入个体状态。这一阶段是与资本主义相对应的市场经济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商品经济的产生,个人在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竞争中获得了自主与自立的能力,个体获得了自主与自立,从而个体也获得了学习的自主,学习在形式上是高扬个体的。生产力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地位日益显著,人们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学习呈现出明显的个体本位的学习特征。但这种个体本位学习的特征是表面的和偶然的,由于此时的人的独立性是以对物的依赖性为基础和前提,因此,个体的学习又很无奈地打上物化学习的烙印,使学习刚刚摆脱为特权、为等级学习的束缚,又重新陷入物的工具化的境地,为人的学习又重新陷入为物的学习。同样,依赖于物的个体本位学习除了物的利益的纽带,学习的视野中没有群体也没有类,这也是一种片面的物化的学习,这种学习导致片面畸形发展的物化的人。
  与前两个业已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两个阶段不同,在马克思那里,“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阶段是他对未来社会的一种憧憬和预测。这种状态下的人不为“人的依赖关系”所奴役,也不为“物的依赖性”所奴役,“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此时的人具有自由的独特的个性,但又不是孤立的个人存在,他和集体是统一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这里的“集体”区别于以前的“群体”,不仅不压制人的个性,而且为人的个性提供生长的土壤。这种“真实的集体”还超越了狭隘的地域性的交往,处于全面的普遍性的交往,而成为“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人的类存在。因此,在“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阶段,人是一个“完整的人”的存在,是个体、群体、类存在之间的对抗的完全消失而走向完美结合的存在。
  学习使人成为人,成就的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完整的人。在“完整的人”的视阈下,个体学习、群体学习、类学习的旨趣达成一致。学习成就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体,通过学习开发自身的素质与才能;学习也促成和谐、高效的集体,为个体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学习还观照全人类,以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由此,学习关注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展开,学习也真正成为人的学习。理念
  
  三、中国人存在的现实境域与现代学习
  
  显然,“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学习的根本旨趣就在于成就这样一种理想。那么,现代中国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人的存在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当前学习的使命是什么?当前的学习使命与现代学习理念之间是否存在冲突?这需要循着以上思路继续作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