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一)
详细内容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思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与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和实施,标志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由于主观认识、客观条件以及历史惯性等原因,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认清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加以改进,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
一、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文化多样性、价值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冲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文化多样性、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这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文化多样性、价值多样化虽然也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是就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言,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实现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为,在价值多样化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造成价值观的混乱,引起价值观的冲突,积极价值观和消极价值观被混为一谈,进步价值观与落后价值观的界限被模糊,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实现带来困难。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种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和明确指向的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突出地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和“教育”的引导作用。“教育”引导的目的在于使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大学生是否接受马克思主义,不能强迫、命令,它是一种通过教育的引导作用,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行为和实践行为,因而大学生是否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多数学生受到各种积极因素的影响,有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愿望,同时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受到社会上消极落后因素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存在着怀疑、否定甚至抵制、抗拒的情绪,西方各种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思潮也有可能成为他们选择的对象。这种客观事实严重影响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二,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仍然相对落后,削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应该说,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具有比较强烈的愿望。然而,也不能不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着抵触情绪,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逆反心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单一、落后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无庸讳言,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性质的认识上,理论和实践中仍然还存在很多不一致的意见,从而直接影响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有严格科学性和彻底革命性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如何把这一科学理论传授给青年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大课题。长期以来存在一种错误倾向,即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传授的系统性,生怕遗漏了某一个理论知识点,试图做到理论传授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而忽略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着的十分丰富的理论品格、思想方法、伦理价值等方面的讲解和传授,忽略了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能解决他们思想困惑的实际需求,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大大降低,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甚至使得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重复、与社会现实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何设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以切实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是党和国家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建国以来,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设置了不同的方案,开设了不同的课程,其目的都是一个,即结合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和需要,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引导和保证作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材之中,体现在教材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系统性、普遍性、理想性、概括性等的特点。然而,如何避免各门课程横向和纵向的简单重复,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如怎样恰当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如何把握中学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机衔接等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仍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深入探讨。同时,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与社会现实的丰富、复杂性也存在着不可回避的矛盾。社会现实既有积极向上、健康的主流方面,也有消极和阴暗的支流方面。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去讲授、灌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导学生如何掌握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却往往因学生对社会现实支流的关注而化为泡影。
第四,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形成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的瓶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要通过广大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通过一定的形式、采取一定的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广大青年学生,这离不开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教师自身要有较强的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二是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的技巧,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而问题是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而轻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教学方法的研究,使得如何把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广大青年学生缺乏有效的手段,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的提高。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能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层进行普泛性的介绍,而应当引导学生深刻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这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往往片面地理解了这一要求,不是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断章取义地加以“深化”,就是事无巨细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所有观点平铺直叙地加以介绍,以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其结果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片面理解,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些具体结论视为绝对真理。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规律、方法和手段的研究,缺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效连接起来的手段和桥梁,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轻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研究正日益成为制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不断提高的新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