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马克思主义>马列主义早期传播与中共哈尔滨组的建立(一)

马列主义早期传播与中共哈尔滨组的建立(一)

详细内容

哈尔滨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是一个年青的城市,它的形成和发展走了一条与其他城市迥然不同的历史。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沙俄以联合制日为诱饵,诱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攫取了在东北修筑和经营中东铁路(也称东清铁路、东省铁路)的特权。1898年6月,沙俄以哈尔滨为中心,分东、西、南部三线,同时开始相向施工。并以哈尔滨为发端,加速了对哈尔滨和铁路沿线地区铁路属地的扩张和殖民统治的进程。沙俄殖民者把中东铁路管理局设在哈尔滨,作为东省铁路的建设中心和总埠。从此,哈尔滨由一个古老的城镇,演变为沙俄侵占的殖民地城市。
  哈尔滨近代产业工人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中东铁路开工建设,在哈尔滨沙俄等外国资本主义的工矿企业,在旅俄华工中,在中国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企业中产生了一批近代产业工人。一般认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才开始在中国传播。事实上,在十月革命前,马列主义就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组织)直接传入中国,长期饱受帝国主义欺侮的哈尔滨产业工人,最早接触到马克思主义,较早地觉醒。哈尔滨铁路产业工人和旅俄华工最早接受到俄国革命的影响,并与在华俄国工人斗争相结合,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下,中国工人、俄国工人和革命的护路士兵与沙俄残余势力的斗争就一直没有停止。
  哈尔滨与俄国毗邻,位于东北北部又在西满、南满铁路的交汇点上。由于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以哈尔滨为中心,贯穿西伯利亚的中东铁路成为马列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特殊便捷通道,称之中国革命的“红色之路”。中东铁路火车一响,给哈尔滨送来马克思主义。马列主义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途径传入哈尔滨,马列主义的传播比国内其他地区、城市都早和广泛。
  一、哈尔滨铁路产业工人是传播马列主义的主力军
  中东铁路修筑后,在中国的山东、河北以及东三省招募大批中国工人外,铁路当局还从俄国国内招募了一批俄国工人,据1916年统计,被招到哈尔滨的俄国铁路员工达一万余人,加上从事其他职业者约有三、四万人。
  沙俄在修筑中东铁路的同时,在哈尔滨松花江左岸,建设了组装和修理机车车辆、铁路器材的中东铁路哈尔滨临时总工厂(1907年改为哈尔滨总工厂,也称三十六棚总工厂、中央机械厂,即哈尔滨车辆工厂的前身)。总工厂于1907年正式投入使用,设有11个分厂,有中俄工人2000人左右,其中中国工人1600人左右。这部分工人除了被招募来的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外,还有来自天津北洋机器局和吉林机器局的工人,他们成为工厂的技术骨干,而且团结性也比较强。这个工厂是当时东北北方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大工厂。哈尔滨铁路机车机务段(俄语音译“地包”,现扶顺街一带)有1500多名工人,其中有一半儿是俄国人。加上部分铁路总工厂的工人,形成了哈尔滨最早的产业工人队伍。
  从1898年到1911年,哈尔滨铁路、机械制粉、机械卷烟、电业、电车、航运工人以及生产规模较小企业的印刷、纺织、铁工业工人等产业工人总数达2万余人。随着哈尔滨工业企业的发展,到1930年前后产业工人增至9万人左右。同期,手工业工人发展到2.5万人左右;产业工人总数达10万人上下。哈尔滨的工人阶级队伍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从诞生起就富有强烈的反抗性、革命性和斗争性。
  俄国十月革命前,俄国的革命者不断到哈尔滨开展活动,对产业工人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此,中俄两国人民开始建立了革命联系。1905年11月,在哈尔滨俄国工人中建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工人团的布尔什维克组织,活动主要在中东铁路哈尔滨临时总工厂。这个组织的负责人舒米雅茨基(后担任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负责人)当时化名西林,在总工厂以车工作掩护,开展革命活动。此后,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下,先后建立了哈尔滨临时总工厂和铁路印刷厂等俄国职工联合会组织。1907年在哈尔滨召开工团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由7名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对外以“俱乐部委员会”的名义公开活动,统一领导哈尔滨和中东铁路沿线各工会组织的革命斗争,并在中国工人中开展了系统的宣传工作。
  1907年1月9日,是俄国革命二周年纪念日,哈尔滨中东铁路工人为反抗沙俄侵略暴行,举行罢工集会,约占四分之一的中国工人参加了罢工和集会。同年4月,总工厂机车分厂的中国工人吴泰,在工人中宣传俄国工人每年都纪念“五一”节的情形,发动中国工人也纪念“五一”节。5月14日(俄历5月1日),哈尔滨的中东铁路中俄工人,在松花江江北江心岛(现太阳岛一带)集会,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许多学生、市民赶去参加,有万余人参加纪念大会。会上提出了反对剥削压迫,改善生活待遇,实现8小时工作制而斗争的口号。这是中国工人第一次庆祝自己的节日,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12年2月,俄共(布)党员纳姆・格里戈里耶维奇・布尔特曼被派到哈尔滨,在中东铁路工人中进行革命活动。1921年初,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成立后,在哈尔滨设立了驻满联络处,负责人为阿勃拉姆松,兼哈尔滨和中东铁路地区俄共(布)的领导,做了大量的革命宣传工作。
  为了团结中国工人和俄国工人共同行动,俄国布尔什维克,经常在中国工人中进行联络和宣传动员工作。舒米雅茨基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不仅与中国工人联系,在他们中间有计划地经常进行工作。不仅帮助他们提高觉悟,而且还培养他们成为中国人民反对清朝专制的先锋队”。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最早得到胜利消息的哈尔滨和中东铁路沿线的铁路工人,并为之欢呼。中东铁路俄国工人、护路队士兵,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下,成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组成临时革命委员会,决定从中东铁路白俄局长霍尔瓦特手中夺权,后由于中国当局和各国驻哈尔滨领事馆的干涉,这一计划没有实现。但俄国工人、革命的士兵与沙俄残余势力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11月12日,在哈尔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发布了《告满洲全体公民书》,号召在东北地区的俄国侨民和中国工人:坚决支持彼得格勒工人士兵苏维埃全俄代表大会的决定,支持他们对资本家和地主前临时政府的斗争。这一号召,首先得到哈尔滨的工人和俄国革命士兵的支持,11月20日,秋林洋行的全体职工举行了罢工。11月20日,中东铁路工人和革命的俄国护路队士兵召开代表大会,会上通过了《承认苏维埃政权的决议》。
  1918年2月28日,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下,中东铁路职工代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讨论了中国工人的组织问题,号召“团结和联合中国工人,为反对苏维埃国家的敌人,同敌人而斗争。”在其影响下,哈尔滨总工厂的中国工人建立了第一个工会――三十六棚工业维持会(1919年改称三十六棚工业维持会)。这个工会初建期间,与俄职工联合会一起,领导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工人在反对沙俄残余势力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18―1920年间,中东铁路中俄工人对盘踞在中东铁路的沙俄残余势力和白匪军以及外国干涉者,掀起了4次全路大罢工。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沿线的中俄工人,全路大罢工使中东铁路完全瘫痪,特别是发生在1918年9月的第二次大罢工和1919年7、8月的第三次大罢工,使干涉苏俄革命的协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