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关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研究的文献分析(一)

关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研究的文献分析(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幼儿 自我控制能力 意义 内涵结构 影响因素
  论文摘要: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意义、内涵、结构和影响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常听到部分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管严了,会顶撞;管宽了,又会无法无天。不仅如此,教师们也常常困惑:怎样让“小家伙们”听我的?事实上,抱怨也好,困惑也罢,一个潜在的逻辑是“小家伙们”需要人管,需要有外部的控制。但内在的控制更能保持一贯,更有益于心理健康,因为具有内在控制的人,能自己作出行为的选择。由内部的自我控制取代由成人维护的外部控制,是幼儿自我意识增强的重要体现,也是完善人格的重要层面,但这是一个缓慢的社会化过程。下面我将近几年来有关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成果作如下小结,以唤起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关注。
  
  一、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意义
  
  “我们希望儿童由自己控制而不是由别人控制,原因在于,能控制自己的人可靠而负责任,能指望他正确的行事。不管有无交通警,他们都不会去闯红灯”。(乔安・亨德里克)
  21世纪需要创造性智力,更需要创造性人格。当我们探讨儿童社会化问题时,重在研究创造性人格。它包括开拓性、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独立意识、自信心、进取心、坚韧不拔的毅力、自我控制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等必备品质。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人格品质及社会性的发展。有人认为,自我控制的能力对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自我延迟的满足是未来20年的前沿课题。
  
  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内涵
  
  在分析自我控制能力的内涵之前,有必要探讨一下自我的概念。自我是知、情、意三方面统一构成的高级反映形式。“知”即自我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等;“情”指自我的情绪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爱等;“意”指自我控制和调节,包括自我控制和自我掌握。
  由此不难看出,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下位概念,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的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表现为意识对自我的协调、组织、监控、校正、调节的作用,使自己整个心理活动系统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以成功地适应社会。
  
  三、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结构
  
  与自我控制相对的是冲动性。因此,许多研究重在从心理学角度围绕“怎样解决冲动性问题”进行,这些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对动作和运动的控制。沃德(Ward)“慢画测验”和“慢走测验”追踪研究儿童控制自己运动能力的发展,认为这一能力与儿童年龄的增长成正比。
  2.对认知活动的控制。凯根(Kagan)“匹配熟悉图形测验”(MFFT)认为儿童认知型有熟虑型和冲动型之分。
  3.对情绪情感的控制。米歇尔(Mischel)等设计的“延迟满足”实验认为:学前儿童抵制诱惑、延迟满足的整体水平较低(学龄期逐渐提高);道奇(Dodge)的研究发现:儿童情绪调节的能力存在个体差异。
  然而,也有研究是从儿童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纵向发展阶段提出的。科普(Kopp,1982)认为,在儿童早期,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发展要经历五个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为神经生理调节阶段;第二阶段属知觉运动调节阶段;第三阶段属外部控制调节阶段;第四阶段属自我控制阶段;第五阶段属自我调节阶段。需要指出的是,科普还认为: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两者之间只存在程度上的差异,而不存在类别上的差异。与自我控制相比,自我调节在对外界灵活的适应性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在每个发展阶段中,儿童的身心机能都发生着一些质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儿童更高水平自我控制行为的基础。此处纵向阶段的划分是以儿童的年龄为依据的,比较公认的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生时间为5―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