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充满生成活力的课堂才是真实的(一)

充满生成活力的课堂才是真实的(一)

详细内容

台湾作家林海音的《窃读记》是上海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语文六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读书有味”中的一篇自读课文,通过作者童年时代一段特殊的读书经历来激发学生对书的热爱,体会读书的意义以及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悟。课文的篇幅较长,约有三千余字,要引导六年级学生在四十分钟内完成这篇自读课文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我在课前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准备,不管是提问还是作业,我都再三琢磨,希望找到与学生思维的共鸣点,获得最佳的教与学的效果。我在教学预设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实际及兴趣所在,但即便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有些反映还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考虑到林海音的《窃读记》不仅篇幅长,而且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也是丰富而复杂的,而六年级学生一般对于人和事物的认识比较感性,对于具体而直观的语言比较容易理解,对文本的解读往往停留在表面,运用课外资源解决课内问题的能力略显不足,因此我将人物心理活动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文中处处可以读到生动、精彩的心理描写,学生容易找、也容易体会;另外,文中作者窃读的内心感受、心理的复杂变化确实也是串起全文的线索,读书的意义以及作者的人生感悟都来自于此。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与学的目标:一是学习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手法;二是品读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窃读的滋味;三是体会读书的意义以及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悟。其中通过品读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感受正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呢?四十分钟的教学,我设计了两个关键点的设问:一是在导入部分,我删繁就简,直接从课题“窃读记”入手,要求学生“说说从课题读出了哪些信息?”我觉得每篇文章的题目都是作者精心构思的,必然与整篇文章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童年时代窃读滋味的过程中,我重点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作者有哪些窃读的方法?用这些方法读书时的内心感受如何?”“作者窃读的滋味并不好受,那为什么作者还要说‘我很快乐、也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呢?”“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文中的两次窃读经历?在这两次经历中作者内心感受有没有变化?”问题不多,但很明确地要求学生紧扣文本寻找相关描写内心感受的语句,以体会人物心理为载体,进而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的深意及所蕴涵的情感。至于这些问题提出的顺序和方式则可以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具体反映来调整。
  于是一上课,我就提出了关于如何读题的问题,学生的回答绝大多数在我意料之中,他们抓住题目中的“窃读”一词,读出文章是记叙了特殊的、偷偷读书的经历。我已经可以很顺利地导入课文的学习了,正在此时,一个学生说道:“我读了题目后,进行了一番猜测,文中的人物或许是因为家里穷才去窃读的;或许是因为家里大人不允许才去的……这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多好的回答啊!从课题还可以揣测文中人物为何窃读的原因,如今的孩子对于林海音童年时代为何窃读不可能有感性的真切体验,而这一猜测很自然地缩短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我肯定了那位学生的回答,并且很自然地补充了林海音因为父亲去世,家境拮据,才不得不窃读的简单介绍,顺利地将学生引入文本的情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