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与机制的创新(一)
详细内容
摘 要: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必须大力推进其观念和机制的创新。以教学质量观念的创新为先导,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和多元的质量观,充分认识教学质量的新的意义;把握教学质量管理的新的内涵,明确其主要内容即教学工作的各要素管理、各环节管理和现代教学技术管理。同时通过评价、激励与监督的机制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水平和效能。
关键词:教学质量管理;观念;机制;创新
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学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的最主要的任务和内容,也是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与机制的创新。
一、教育教学质量观念的创新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首先涉及到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或评价学生的质量和教育教学效果问题。对标准的看法,其实就是质量观问题。
质量观与人才观是密切相关的。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就可能有什么样的质量观。比如,持专才教育观,就会用所掌握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标准来衡量教育教学质量;持精英人才观,就会产出以学术性标准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诸如此类。面向新世纪,我国大学教学质量管理首先应该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质量观。
树立全面质量观。所谓全面质量观,有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工作质量这两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不管是哪一层次,哪一类型和哪一形式,都应该按照社会主义教育总目的的要求,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质量观的核心是使所有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素质获得全面而和谐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是全面质量观的主要含义。另一方面,全面质量观不仅指教育结果,即所培养的人才的素质全面发展,而且也指培养人才的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的优化配置和协调有序。全面质量包括高等学校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所从事的一切活动的质量,即办学质量。
树立多元质量观。教育质量不存在绝对相同的标准,人才的质量规格、办学的质量要求都可能是各具特色的。随着大工业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财富的迅速增长,生产过程分工的加快,新兴部门的不断出现。其结果,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对人才质量规格、人才结构多样化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层次化、类型化、形式化,其实质是人才质量多样化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反映,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大众化在量上的发展,导致了高等教育质的变化,导致了高等教育观念、入学标准、培养目标、结构、学位标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多方面的改变。质量不再是同一平面的东西,而是立体的。它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确定直接联系。培养目标与规格不同,质量标准也就不可能相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是多样的,高等教育质量也必然是多样的。那种用学术性的标准衡量职业性高等教育标准,或者以本科教育质量标准评价专科教育质量标准的观念,都是片面的。因此,关系到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必须树立多样化的观念,这有助于实现各不相同的培养目标、有助于高等教育在各自的结构、层次上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当然,质量标准和规格的多样化,不是不要质量。不同层次与类别的高等学校,有各自的质量标准和要求。这种标准和要求,归根到底看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看它对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需要的促进程度。其中,人才培养目标质量是最为根本的,办学质量应该在满足培养目标质量的前提下体现自身的发展要求,不能脱离人才培养质量,片面强调规模与速度的发展和大而全、小而全式的发展。在本层次和科类或专业领域,街量教育是否具有质量,当然要考虑人才素质以及人才培养是否有相应的办学条件保证,衡量教育质量是否提高,主要看两方面:一是纵向比较看质量发展,即现有的总体办学条件和生均办学条件以及人才素质是否比以往有所提高,是否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横向比较,看本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同层次和同科类院校中所处的位置,看本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投入产出是否合理等。
在教学质量管理创新中,除了教育教学质量观念的创新外,还应充分认识教学质量的新的意义。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质量总体结构中的核心结构,是一个有特定的质的规定性的有机整体。是教学中人才培养所应达到的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提高的水平。教学质量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形成的系统;也是学校办学和教学管理的总体成果。从管理的角度看,教学质量是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管理和控制的结构。教学质量的本质,就是学校教育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适应并自觉服务于社会需求并反作用于社会的程度,其基础在于人才个体为适应社会需求而充实丰富自我的总体素质的程度。
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教学主体上,即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素质与学风:
(一)教师的教学水平
这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当然还必须凭借于优化的课程和设备手段。这里所说的教师教学水平,首先当然要求每个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教学方法及艺术。但教师群体内的优势互补互促,集体教风的形成也是影响因素。
1.任课教师个人素质,包括思想品德、思维品质、业务素养、治学治教品格、教学技能等;
2.本课程教师梯队结构的优化程度;
3.教学研究,科研学术活动氛围及成果;
4.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和教师间教学、科研交流协作、优势互补互促及效能的发挥、放大程度。
(二)学生素质及学风
这是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教学质量最终体现在学生成才的程度。教的质量、管理的效能、最终都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没有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教学质量是无法提高的,而要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要靠教师教书育人的质量,靠管理的水平和效能。学生素质主要包涵以下内容:
1.学业基础。一是主要科目的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二是综合的文化基础要素;三是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状况。
2.思想品德基础。包括学习动机和目的,学习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等。
3.心理品质。包括思维品质,记忆力、想象力、兴趣爱好等。
4.身体素质,要有健康的体魄,尤其是要有所学专业所需或关系密切的良好的生理素质,如符合各专业有关的身高、视力、听力水平的要求。
5.学生间人际关系状况,群体意识。
二、教学质量管理内涵的创新
教学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的最主要的内容和任务,也是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是对高校整个教学活动所进行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它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全过程性等特点。
首先,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既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均得到发展,也要从系统分析的观点,重视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质量,重视人才培养的全面教学质量。
其次,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是全员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涉及全校各个部门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学质量管理就是要调动每个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奋斗。
再次,教学质量管理贯彻整个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从招生到学生就业的有关教学工作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要对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和可能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教学信息、内外部因素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建立质量控制系统,保证教学质量。教学工作过程主要是招生、计划、教学、教学辅助四个过程。
教学质量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工作各要素管理、教学进程各环节管理和现代教学技术管理。
(一)教学工作各要素管理
这是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横向结构,其内容是对教学质量要素各个方面进行基础建设、深化改革及发展提高的过程。这是教学工作的总体内容和学校办学工作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的依据和载体。我们说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抓好教学质量要素的建设改革、发展与提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管理
这是教学工作中具有关键性、主导性的重要方面,是教学管理工作最基本的和关键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基本建设工作:
(1)制定并执行教研室工作条例,认真开展教研室的组织制度建设,推动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
(2)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有关规定文件,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队伍的优化。
(3)制订学科课程规划,抓好学科课程建设,促进课程的优化。
(4)制订教材建设规划,着力组织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
(5)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制订优秀教学成果立项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抓好优秀教学成果项目建设,推动教学改革持久深入地发展。
(6)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图书馆、资料室、实验室建设,附属工厂、附属医院、附属实验中小学建设及校外见习基地的建设。
2.学生学业质量管理
(1)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开设能集中体现学科先进水平的精粹的必修课及大量的适应社会要求和反映科学最新成就的选修课供学生修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特点科学合理地组织自己的知识结构。
(2)制定并严格执行教学的各种规章制度,抓好教学各个环节,尤其是抓好文科的社会调查和理科的实验教学和专业见习实习,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自学钻研的良好治学品格。
(3)结合国情、区情、校情逐步建立健全具有本校特色的考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严格考核环节,把好教学质量考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