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认识课程性质调整价值取向――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管见(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健词:语文性质价值取向
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改革应从面向21世纪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整体性目标出发,全面认识课程性质,调整价值取向,重新确定课程培养目标体系和教学内容。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朱慕菊同志在2000年10月由华东师大课程研究所主持的“课程理论国际研讨会”上的报告中,谈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时指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我们认为这一基础教育课程整体性改革的价值取向,可以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改革应就其性质、内容、教学方式等问题继续讨论,为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打好基础。
新中国50余年的语文教育发展中,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不断深化.但分歧依然存在,论者各有持论的依据和思维方式,引起很多争论,至今难以达成共识。对各种观点的进一步反思、辨析,去伪存真,在母语教育观念上统一认识,为面向新世纪的语文课程改革提供可信赖的理沦支点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几个伺题试作探讨。
一、关于工具性
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以此推演出“语文学科就是工具学科”显然是不恰当的,反对工具性者也多从这种推演的逻辑问题为基点进行批评。但从语文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看,语文的工具性特征是不可否定的。批评者把语文教育实践中各种各样的偏失都归罪于主张.‘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不公允的。我们知道,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总是要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的,特别是其中的政治气候,社会心态,往往是教育的风向标,左右着学习者和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如重理轻文的风气,与科学技术至上,功利追求至上等社会气候不无关系。问题的关键是对工具性内涵的认识。工具性不是语文的全部,过去教育中出现的许多偏失是因为对工具性的某些层面片面夸大或机械理解造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基础工具性’、为基准的语文教学目标内容会更加丰富,需要联系时代要求不断调整目标结构。我们认为,工具性问题的偏失主要有两点:一是受考试和评估制度的影响,语文教学有主要对付考试的倾向,而各级各类考试的频繁,以考分给学校、班级、教师排队,考试方法僵化,更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目标发生畸变,成为“应试的工具”。二是有一些目标要求过高,过于繁杂,大大超过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社会上批评语文教学,原因之一就是连那些著名学者、教授、作家也做不好语文作业和试卷,这正反映了目标定位不当,要求过高,考试内容过难过偏。认真研究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接受合理的批评是必需的,但不能因为受到批评就全盘否定。“言语交际’目标是通过读写听说的全面训练,保证学生的基础教育阶段具备良好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知识发展目标强调更新知识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些方面,众多的优秀教师(如钱梦龙、于漪、魏书生、洪镇涛等)、一些有特色的教材(如上海H版教材),坚持正确的目标,创造性地发展了语文教学,为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经验,认真学习和研究他们的经验,是新时期课程改革所必需的。
二、关于思想性
语文科的思想性间题比较复杂,处理不好,对语文教育的危害十分巨大,在这方面我们有历史教训。基础教育阶段,所有课程都负有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其所担负的任务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特殊性。它既不像数理化等学科那样,知识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明确的分工,也不像政治课那样,其知识教育本身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语文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知。情、意、道相互交织,有机统一在一起,这就要求思想道德教育只能是缘文释道,因道解文,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思想上受到教育,情感上受到熏陶。正因为有这种特殊性和复杂性,思想性问题在语文教育发展史中有过各种各样的偏差、但是无论什么时候也不能否认或削弱这方面的要求,因为它是国家办教育的价值观念在课程中的体现。任何国家,不论实行什么制度,必然以其社会的主流思想,以其民族的文化传统来决定其课程的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应该明确:语文实际上是思想、道德、伦理、信念的一个载体,语文能力是做人的一个起码基础,技术的专精未必是合格的公民。语文教育必然渗透着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个性心理品质和政治品质的培养,它们是人的全面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必然是语文课程重要的目标。
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是要明确语文教学要强调什么样的道德价值观,确立哪些思想教育内容。道德价值观念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学者把它分为如下几类:“价值标准:合作、正直、和蔼孝敬长辈、社会正义、尊重他人、公民精神、负责任、尊重人类尊严、人权、劳动尊严等;有关个人的价值标准:忠厚、诚实、守纪律、宽容、有条理、襟怀坦荡、上进心强;有关国家和世界的标准: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和平的公民责任、国际理解。人类友爱、民族间相互依存的意识等;认识过程的价值标准;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辨别真伪。追求真理、慎于判断等。”中小学语文课是母语教育,课程内容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更应该重视本民族的伦理道德标准:伦理道德传统是有继承性的,弘扬优良的传统道德,对于改善社会风气,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形成适应新时代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都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改革应注重研究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取其精华,体现在课程内容设计当中。张岱年先生说:“中国伦理道德的优良传统主要有四点:(1)爱国主义;(2)人格价值观念;(3)人际和谐思想;(4)社会责任观念。”④这些价值观应该作为选择课程内容的标准之一。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个性心理品质是多方面的,中小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目标,至少应包括:热爱生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观念、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吃苦耐劳,顽强坚毅,奋发果敢,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等品质在内的意志发展目标。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并非语文一科所能承担,但是语文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对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关键是我们如何把它落实在读写听说的训练中。如阅读,对过去时代的言语作品,是停留在那个时代的认识水平,还是站在新的高度作历史的分析;写作说话,是一味地要求反映大好形势,要求思想健康,还是要求必须实事求是,必须为自己所说所写承担责任,调查研究,用事实支持观点。现在的中小学生学会了编造感人肺腑的假故事、假感想,这对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是极为有害的。
政治品质的发展目标也必须是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重要部分。因为历史上出现过政治挂帅的恶果,有些人“谈政治而变色、’,主张淡化政治思想教育。其实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任何人不管愿意与否,自觉与否,都与政治有关系,所谓不问政洽,其实也是一种哟治态度。我国的基础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奠基工程,社会主义觉悟是中小学生政治品质发展目标的核心,同时应跟上时代步伐,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政治路线为根本依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停留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中。语文课程教材中政治教育范围的内容应该旗帜鲜明地进行.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觉悟,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