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撰写中的常见问题.

医学论文撰写中的常见问题.

详细内容

甲消退<30%,真菌检查阳性。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临床疗效2组停药时、停药后6个月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组别时间例数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停药时指甲28 19(67.9)7(25.0)1(3.6)1(3.6)92.9趾甲32 22(68.8)7(21.9)2(6.2)1(3.1)90.6合计60 41(68.3)14(23.3)3(5.0)2(3.3)91.7停药6个月指甲28 23(82.1)3(10.7)2(7.1)0 89.3趾甲32 26(81.2)4(12.5)1(3.1)1(3.1)93.8合计60 49(81.7)7(11.7)3(5.0)1(1.7)93.3对照组停药时指甲24 16(66.7)6(25.0)1(4.2)1(4.2)91.7趾甲28 18(64.3)7(25.0)2(7.1)1(3.6)89.3合计52 34(65.4)13(25.0)3(5.8)2(3.8)90.4停药6个月指甲24 20(83.3)2(8.3)1(4.2)1(4.2)91.7趾甲28 23(82.1)3(10.7)1(3.6)1(3.6)92.9合计52 43(82.7)5(9.6)2(3.8)2(3.8)92.32.2不良反应治疗组在服药第2~3周出现轻度恶心、食欲不振、轻度腹泻等胃肠道反应1例,未停药,嘱饭后服用后,症状逐渐消失;1例趾甲真菌感染患者停药时肝功能检查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轻度升高(70U/L),加服护肝片后1、3、5周的肝功能恢复正常,6个月后复查也未见肝功能异常。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对照组在用药期间出现恶心、腹泻、食欲不振、轻度腹泻等胃肠道反应5例,未停药,嘱饭后服用后,症状逐渐消失;2例趾甲真菌感染者在用药第8~9周出现皮疹,给予西替利嗪片后好转并消失,未停药;1例指甲真菌感染患者和1例趾甲真菌感染患者在停药时肝功能检查ALT轻度升高(分别是71U/L和69U/L),加服护肝片后,在加服护肝片后1、3、5周的肝功能恢复正常,6个月后复查也未见肝功能异常。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3%。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药物经济学分析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分析,因其他检测项目和用药时间相同,所以剔除肝功能检查等相同费用因素,只对药品费用进行分析。治疗组在连续用药7d后采用隔日给药,所以费用相对比较低,以指(趾)甲真菌病治愈为临床治疗目的,治疗组治疗1例指甲真菌病需用药费为340.39元(趾甲真菌病为409.04元);对照组治疗1例指甲真菌病需用药费640.79元(趾甲真菌病为961.18元),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特比萘芬片是丙烯胺类抗真菌药,可抑制真菌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角鲨烯在菌体内聚集,抑制角鲨烯环化酶,高浓度可抑制白念珠菌摄入甲硫氨酸,增加腺苷摄入及内生呼吸节奏致使真菌活动受损。

口服特比萘芬吸收快,其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对皮肤癣菌尤为敏感[2]。特比萘芬通过甲床和甲母质2条途径向甲中进行扩散,进入甲中的药物能以较高浓度存在较长的时间,停药后8~12周甲中药物浓度明显高于特比萘芬对皮肤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3]。本结果显示,2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低于对照组的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连续给药7d后隔日给药疗法有关。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分析看出,2组在疗效相当的情况下,治疗组所需药品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特比萘芬联合10%浓碘酊外用治疗甲真菌病,能在有效降低治疗费的同时,增加患者用药安全性,同时临床疗效不受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张学军,何春涤,邓捷,等.皮肤性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2靳培英.皮肤病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58.3刘伟,李若瑜,陈琼,等.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指甲真菌病患者甲中特比萘芬水平的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99,15(6):435-439.(收稿日期:2010-12-20)·作者·编者·读者·医学论文撰写中的常见问题1科研设计的选题与立题问题(1)标题太长,主题不突出;(2)标题与内容不符,或题目太大而内容贫乏;(3)标题单调,主题不明确。2关于题目要求(1)可检索性;(2)特异;(3)明确;(4)简短。3命题方法(1)方法;(2)结论;(3)探讨。4关于把“构成比”当“率”的概念问题在医学文献中,发现有些作者对患病率、发病率、病死率、感染率等概念混淆不清。5关于疗效的确切评价问题只有观察组而无对照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医学研究结果如无适当的对照比较,就难得出结论。即使有了对照组,若两者之间无可比性,同样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以上可见,对照组与实验组一定在性别、年龄、病情、病期、病型、部位、疗程等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才有可比性,其结果才有科学价值。病例资料经过有意无意的挑选:有些论文,对所谓“资料不全”、“疗程未满”、“未随访到”的病例剔除不计,这样所得的结果往往比实际疗效高,因为若如此剔除,其结果的科学性必然成问题。更有甚者,对一些数据,主观臆断地以某种原因为理由加以剔除,完全失去了这次研究的意义。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的科学性不够。(1)无明确的客观指标、仅凭患者主诉进行考核;(2)观察、研究人员的主观偏面性;(3)考核标准过低;(4)数据未经统计学处理;(5)考核方法不够科学。统计学分析的差错。对照组的设立(随机同期对照、历史性对照、不同地区或医院的对照交叉对照);随机化分组(简单、区组、分层);盲法(非盲、双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