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医临床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详细内容
进入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学知识不断增快,学科分化日趋变细,行业间的竞争日趋凸显。医学院校必须培养医德高尚、基础宽厚、医术精湛,适应能力和竞争意识强的“实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学科自身发展需要。中医人才培养有其特殊性,根据2009年新医改提出“医学实用性人才”的要求,本文在探索中医临床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试图总结出适合中医临床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和规律。
1改革的背景1.1时代发展对医学人才的要求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领域中的知识增加也在不断地加速,学科越分越多,越分越细。21世纪医学人才必须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和宽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坚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医学教育培养的目标应当是医德高尚、基础宽厚、医术精湛,具有适应能力及竞争创造意识的“实用型”人才。
1.2就业困境要求培养实用型中医人才高等中医教育发展到今天,在校学生人数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中医学专业高等人才。但是,从目前中医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来看,并不太理想。西医院基本不录用中医学专业毕业生,一部分中医院也不愿录用中医专业毕业生,更有甚者,宁可录用西医院校本科毕业生,而不录用中医院校临床硕士研究生。这样的就业困境缘于很多中医专业毕业生进入医院工作,临床工作能力不强,病房管理能力及急诊能力差,不能立即为医院创造效益。由于更多的中医专业毕业生不能从事对口的医疗临床工作,影响到中医从业人员的数量一直得不到提高,中医临床阵地萎缩,从中医教育对中医临床事业的发展来看,非常有限。因而,培养临床实用型的中医人才是中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2改革的思路开设五年制中医临床实用班,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重人文”的指导思想,培养面向临床培养人文知识宽广,中医功底及临床基础技能过硬,具有良好中医创新思维和沟通能力,能为各级医院患者提供准确、有效、快捷的疾病预防、医疗服务、养生保健等全方位服务的复合型、实用型中医专门人才。通过实用性课程的增设,临床实践时间的增加,中医特色教育的开展,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实践平台的搭建,强化中医实践技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改革的实践构建基础宽厚、突出实践的理论教学平台根据新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新医改方案提出“医学实用型人才”的要求,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和先进性,根据各级医疗机构对中医实用型人才岗位的需求,教学内容突出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中医基础课程、西医基础课程、人文基础课程和各科临床课程板块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完善。突出中医经典课程学习。增设《经典与临床课程》,借助医院新开设“中医病房”的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到中医病房进行见习和实习。突出中医特色课程学习。
增设《传统疗法课程》,利用广东省中医院为全国唯一的“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和“全国百项特色诊疗技术示范基地”的临床和师资力量优势,加强学生中医传统疗法和中医特色疗法的理论学习和临床训练,以满足各级医疗机构需求。突出临床思维能力训练。开设《实习前临床预备课程》、《临床期间强化训练课程》、《中医名家医案课程》和《临床思维方法训练课程》,强化学生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训练临床思维。突出人文素质的培养。增设医患沟通、医师法规、中医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和《就业与创业课程》,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