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药学论文>“八大宛药”的历史形成(一)

“八大宛药”的历史形成(一)

详细内容

【摘要】   河南南阳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中医药文化积淀深厚。这里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和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中药材植物资源。特别是以山茱萸、辛夷、桐桔梗、裕丹参、唐半夏、杜仲、唐栀子、天麻为代表的名优中药材,现在的种植规模、产量大多居于全国前列,品种质量堪称道地药材,在中药界被誉为“八大宛药”。该文对“八大宛药”的历史形成过程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 八大宛药; 历史形成

  河南南阳位于东经110°58'~113°49',北纬32°17'~33°48',地处中国的腹心地带,北靠伏牛山,东扶桐柏山,西依秦岭,南临汉江,为三面环山,南面开口的盆地,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境内平原、丘陵、山区各占1/3,年平均气温14.4~15.7℃,降雨量800~1 200 mm,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大陆半湿润气候。地形的立体性和气候的过渡性,使南阳成为南北动植物兼有的天然药库。境内中药资源2 356种,占全国的21%,储量2.5亿公斤。其中药用植物1 983种,隶属于21目127科779属;药用动物197种,隶属于51目126种;药用矿物47种;其他类29种。

  南阳中药材自古品质优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用药主要选自南阳道地中药材。山茱萸、辛夷、桐桔梗、裕丹参、唐半夏、杜仲、唐栀子、天麻等名优中药材,无论古代本草记载或现在种植情况以及品种质量,均可称为南阳道地中药材,在中药界被誉为“八大宛药”。笔者通过对“八大宛药”的适宜种植环境以及南阳产区的气候特点、古代本草记载、现在南阳产区种植情况(面积、产量、及占全国产量的比例等)、药材的质量、外观、《中国药典》规定成分的检测等方面的调研,试图从古代本草记载、现在种植情况以及品种的质量等方面对八大宛药的历史形成过程进行探讨分析。

  1 山茱萸

  山茱萸为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的成熟果肉,喜温暖湿润、光照充足气候,野生于溪谷两旁林荫下、山麓及盆地边缘,宜栽培于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沙质壤土。药材以肉厚,柔软,色紫红者为佳。主要含山茱萸苷、马钱苷等苷类及熊果酸、没食子酸等有机酸类,《中国药典》(Ⅰ部2005版,以下简称《药典》)规定,山茱萸中马钱苷的含量应≥0.6%。

  南阳的西北部地处秦岭褶皱带伏牛山南麓,山间树下瀑布飞溅、溪水潺潺,十分适宜山茱萸的生长。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已有应用山茱萸的记载,清代及民国时期南阳产的山茱萸更是驰名京广,解放后又得到空前发展,其中西峡县尤为突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西峡山茱萸不仅产量大,2006年年产量约5 000吨,占全国总产量65%以上,而且品质优良,个大、色红、肉厚、柔软、味酸、药味浓,其中马钱苷的含量达1.39%,符合《中国药典》标准。2001年西峡被国家林业总局授予“中国名特优经济林――山茱萸之乡”,2003年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列为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品种。西峡县太平镇、二郎坪乡优质山茱萸规范化种植基地已于2004年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AP认证。

  2 辛夷

  辛夷为木兰科落叶乔木望春花Magnolia biondii Pamp.的花蕾,喜在温暖、干燥的向阳山坡生长,宜栽培于疏松肥沃、含腐殖质多的沙土地。药材以完整、内瓣紧密、无枝梗、香气浓者为佳。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包括α-松油二环烯、桉油精、胡椒酚甲醚和柑醛等;还含有木兰脂素、辛夷脂素等木脂素类成分。《中国药典》规定,辛夷中木兰脂素的含量应≥0.4%,挥发油应≥1.0%。

  南阳南召县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交汇区,光照充足,降雨充沛,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河流纵横,适宜辛夷生长。南北朝《本草经集注・草木上品》曰:“辛夷,味辛,温,无毒。主治五脏身体寒风,风头脑痛……今出丹阳近道,形如桃子,小时气辛香,即离骚>所呼辛夷者也。”《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曰:“丹阳,丹水之阳也,在今河南丹水之南。”即今南阳一带。另据南召县志记载,辛夷“元明之间,广为栽植”,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在伏牛山南坡,至今仍保留有500年以上的辛夷天然植物群落,不少地方可见到200年以上的大树。目前南召辛夷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0 000公顷,挂蕾面积已有6 667公顷,年产量达3 500吨,总产量占全国的40%,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素有“天下辛夷第一县”之称,2000年被国家林业总局授予“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辛夷之乡”。南召辛夷色泽鲜艳,蕾形端正,鳞毛整齐,芳香浓郁。其中木兰脂素的含量≥0.4%,符合《中国药典》规定标准。2003年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列为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品种。

  3 裕丹参

  丹参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耐寒、怕旱、怕涝,野生于向阳山坡草从、沟边、路旁或栽培于丘陵、台地。药材以色紫、条匀、质坚实、无断碎条者为佳。主要含丹参酮、丹参素、丹酚酸、维生素E等。《中国药典》规定,丹参酮ⅡA含量应≥0.20%;丹酚酸B含量应≥3.0%。

  南阳方城县古称“裕州”,位于南阳盆地东北隅。地处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桐柏山脉与伏牛山脉、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南阳盆地与黄淮平原、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分界线上,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和良好的土壤条件,加上复杂多样的小环境、微生物群落,适宜多种药用植物生长。丹参在方城种植已有二千余年历史,在历代本草著作中均有记载。如三国魏・吴普《吴普本草》曰:“丹参,一名赤参,一名木羊乳,一名却蝉草……生桐柏或生太山山陵阴。”梁・陶弘景进一步指出:“丹参生桐柏山川谷及太山,桐柏山乃淮水发源之山,非江东临海之桐柏也。”即方城所在的桐柏山脉。2006年方城丹参种植面积3 000公顷,产量达10 0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0%。方城丹参主侧根直径均匀,根长微弯曲,色泽紫红,皮质层厚,断面呈放射性菊花状,经农业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其中丹参酮ⅡA含量为0.60%~0.66%,丹参素含量为2.4%,丹酚酸B达6.7%,均符合《中国药典》标准。2003年方城县申报裕丹参产品正式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地理标志注册保护。

  4 桐桔梗

  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 (Jacq)A.DC.的干燥根,喜气候温暖湿润,阳光、雨水充足的丘陵地区,野生于低山荒坡草丛、林缘、灌丛及丘陵草甸处。栽培宜阳光充足,土层深厚,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夹沙土或腐殖泥沙土。药材以条粗、洁白、体质坚实、味苦者为佳。主含桔梗皂苷,总皂苷水解得到桔梗皂苷元、远志酸和桔梗酸。《中国药典》规定桔梗中总皂苷含量≥6.0%。

  南阳桐柏县是桔梗的传统产区,有“桔梗之乡”的美誉。桐柏山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处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年均气温15℃,降雨量1 149.8 mm,无霜期245 d。境内河流纵横,以浅山、丘陵为主,山、丘、平原相间分布,对桔梗的生产非常有利。南阳县志有医圣张仲景来桐采药、医治病猿的记载,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经方中应用桔梗达十余次。《辞海》载:桐柏县“多药材”,而桔梗则是桐柏县药材的代表。目前,桐柏县的桔梗种植面积达3 334公顷,产量1 000吨。药材外部洁白,菊心明显,个大质坚,被列为上品,其性状特点颇似人参,有“桐参”之美名。经南阳市药品检验所检测,桐柏桔梗中总皂苷含量为10%,符合《中国药典》标准。

  5 唐半夏

  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e (Thunb.)Breit.的块茎,喜温暖湿润气候,野生于丘陵、山地的阴湿环境,多在农田与粮、棉等作物伴生。药材以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河南是我国近代半夏道地药材产地之一。《中国道地药材》认为:“半夏历史上以齐州、湖北所产为道地,近代以河南、山东所产为道地。”实际上,出生于河南南阳的张仲景在东汉时期已把半夏作为常用中药,在其《伤寒杂病论》经方中应用半夏达50余次。

  南阳唐河县是河南半夏的主产区。唐河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极适宜该药材生长。目前该县已建起半夏育种基地13公顷,生产基地133公顷,划定野生抚育采收基地1 333公顷,年产唐半夏药材400吨。唐河所产半夏于2005-06经河南中医学院药学院鉴定,认为其“个大均匀、色纯白、质地坚实、粉性足,质优”。2005年唐河县申报唐半夏产品正式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地理标志注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