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学科教育论文>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探索之关于语文选修课的一点准备和思考(一)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探索之关于语文选修课的一点准备和思考(一)

详细内容

【摘 要】与现行高中课程方案相比,新课程最突出的变化是: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即,新课程的关键在于选修课的开设。文章针对选修课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语文选修课准备思考
  
  一
  
  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学科,是选修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
  从语文学科自身的角度而言。语文学科的功能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前者立足于学科中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影响、熏陶,后者侧重于专业的技巧、技能等方面。两者本应是和谐的统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辅相成。然而对高考升学率的片面追求,导致教师在上课时将精力过多放到后者身上。在今天声讨应试教育弊端的同时,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功能被提到了相当的高度,现行的素质教育呼唤着人文性。但是,在高考制度和评价制度还未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前提下,必修课上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总得不到足够重视。选修课的开设弥补了这一缺失。学生可以从中感受母语巨大的文化魅力,扩大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的重要补充。
  从学校整体课程设置的角度而言。社会、学校都大力提倡人文教育,强调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科是体现人文氛围的最主要的课程,而语文又是文科中最能体现人文关怀与人文素养的学科。所以,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是重中之重。
  
  二
  
  新课程对语文的选修课提出了大致的几个模块,如: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着研读等,从中又衍生出许多系列,如:古代文学常识系列、古代散文选读系列、外国文学系列等。
  面对如此多样的选修课,我既高兴又担忧。
  高兴的是,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不再有浪费、脱节的遗憾,而能与学生们一起分享。现在的高中生,也能在文学的殿堂中畅快漫步,汲取人类知识的精华。语文选修课,将为高中生打开神奇的文学之窗。
  让我忧虑的是,面对高中新课程改革,我有能力上好选修课,为学生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吗?
  
  三
  
  对于选修课的准备,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博览群书,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这是准备选修课的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语文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从学科的专业角度来看,文学上包括古今中外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语言上包括语法、修辞、逻辑等。此外,还与诸多非专业学科息息相关,如政治学、经济学、天文学、地理学、哲学、心理学等。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应是“通才”,不能只局限于单一的学科思维方法和能力,而应当具有宽域思维的方法和能力。
  所以,语文教师需勤于读书,而且要读很多书。装满一肚子学问,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开阔了眼界,在课堂上才能厚积薄发,信手拈来。当然,这并不是要语文教师做“两脚书橱”,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处理好“精”与“博”的关系,学以致用。
  2.精挑细选,培养整合材料的能力
  确定了某一专题后,往往会找到许多现成的相关材料,但是不能简单照搬照抄了事。选修课不像必修课那样有较多学习的要求,它对学生的约束力较小,所以首先必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由于学生只是高中生,接受能力毕竟有限,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还需提高,所以,应选择适合他们的内容,重新加以整合。而把握的“度”,不妨借鉴必修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