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语文新课程实施策略简论(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基础教育 语文课程改革 实施策略
论文摘要: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施中,应围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个核心,把握八个着力点:注重诵读、积累,注重整体把握,注重自由表达,注重文学熏陶,注重开放、实践,注重自主、探究,注重综合学习,注重全面评价。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正在稳步推进。回顾百年来语文教育走过的曲折历程,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总结课改实验区实施新课程的已有经验,展望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向,可以把实施语文新课程的策略概括为“八个注重”:注重诵读、积累,注重整体把握,注重自由表达,注重文学熏陶,注重开放、实践,注重自主、探究,注重综合学习,注重全面评价。个注重围绕一个核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一个核心是目标,八个注重是措施。目标不明,容易迷途;措施不力,目标落空。
一、注重诵读、积累
诵读,实在是汉语文学习的第一要着,对学生学好语文有多方面积极意义。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会其理,多种感官协同参与,使枯燥的文字立起来,从语音到语义,从语表义到潜藏义,全方位感知,利于增强理解力。声人心通,涵泳玩索,感受文本言语的声韵美、节奏美、气势美,进而领悟词句美、意境美、情趣美,获得审美体验和情感陶冶,利于发展鉴赏力。诵读还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积累精美的言语材料,储备典范的语言模型,提高记忆力和表达力。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十分重视诵读。“五四”以后,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汉语文教材、教法和学法随之大变。回首百年,我们为汉语文教育的变革和进步而欣喜,也为一些行之有效的民族化的语文学法被冷落或丢弃而遗憾。忽视诵读教学,校园书声沉寂,在多种遗憾中当列第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强调多读,重视诵读,重视积累,在各学段课程目标中都提出了诵读优秀诗文的要求,规定了优秀诗文的背诵量。
何谓诵读?人们的理解并不一致。狭义的理解,诵读即吟诵,指行腔使调、抑扬鲜明、顿挫有致地读,与朗读不同,跟朗诵、背诵也有区别。宽泛的理解,诵读就是出声地念,可以包括朗读、吟诵、朗诵、背诵以及唱诵。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宜取宽泛的理解(这种理解可以从《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对“诵读”的解释中找到依据)。如果把朗读排斥在外,诵读的用场和价值就大打折扣。因为中小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多为白话文,而白话宜读不宜诵,行腔使调会失去自然。
练好朗读是学会吟诵、朗诵的基础。小学阶段应重点练好朗读基本功,达成“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课程目标。随着朗读技能的提高、古诗文诵读量的增加,第三学段(小学高年级)应在朗读之外让学生初步接触吟诵、朗诵;到第四学段(初中阶段),在进一步提高朗读技能的同时,针对时下中学生大都不会吟诵,不敢吟诵,读诗没诗味儿,读文言文没文言味儿的现状,应把诵读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放在吟诵指导上。吟诵,适于读诗歌和文言文,重在个人欣赏,声音高低随意,讲求节奏韵律,易于融人独特感悟,于读出个性风格。这首先要求语文教师善吟诵,敢示范。我国古代读书人就有唱诵(吟唱)诗文的传统。唱诵是将诗文与音乐结合为一体,特别有助于涵泳体味和久远记忆。如今这种独特的读书法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有学者称之为“绝学”。如何承继这门“绝学”,使之“古为今用”,有人提出了把吟唱古诗引人语文教学的一些设想,有人在中小学语文课堂里教学生唱诵诗词,收效良好。
语言材料积累的多寡,是语文素养水平高下的重要指标。积累的途径,不只靠课内,也要靠课外;不只靠诵读,还要结合浏览、检索、笔录、整理和运用。新课标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并规定9年课外阅读总量400万字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字词句段篇的积累量定多少合适呢?目前,识字和背诵名篇(段)有了定量要求,词语储备和警句积累尚难定统一标准,需要数据统计和实证研究。从经验出发,一个初中毕业生,如果腹中能有3500一4000个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常用词、1000个成语,熟记300条格言警句、200首好诗、100篇(段)名文,语文功底就能算得上扎实,则可终生受益。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新课标反对烦琐讲析课文,反对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是正确的导向。需要警觉的是,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漠视语文基础知识对于形成语文素养的价值,把语文知识教学看得可有可无,那样会导致未来青年语文知识单调和贫乏。
二、注重整体把握
汉语文的学习特点应是重综合感知、整体把握。古人读书讲究以大观小,“于章法中看句法,句法中看字法,则作者之心不能逃矣”;作文讲究“篇中炼意,意中炼句,句中炼字”。“五四”后学西方,建国后学苏联,语文课堂“讲析”之风日盛,分层划段,逐层剖析,往往见鳞羽而失整体。讲析又往往以教参的答案和教师的理解为准,常常尊一元而摒多元。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从这种“基本理念”出发,新课标放弃过去大纲中分层划段、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的要求,改提: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学段);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第四学段)。这些目标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理清思路”,比过去从小学中年级就要求学生搞的分层划段要灵活得多,也更有价值,更符合汉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实际。“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过去要求的“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大不一样,突出自主感悟,看重过程和情感体验,照顾不同读者理解上的差异,避免陷人绝对和唯一。为落实上述目标,新课标提出与此相应的评价要求: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注重整体把握,主要是改变过去阅读教学盛行的“肢解”分析模式。还应看到整体感知与理性分析往往相伴而生。阅读一篇作品,大致要经历从整体感知人手、到局部分析、再回到整体把握的过程。一般说来,阅读文学作品应更侧重综合感知、整体把握,而阅读现代论说文,在整体把握的同时离不开局部分析。整体把握也并非不关注词句段落,关键是看词句段落紧要不紧要。
三、注重自由表达
一位语文特级教师曾发表文章指出,中国语文教育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弊端之一是“伪圣化”。
所谓“伪圣化”,“就是用一套唯一的‘公共思维’模式,钳制师生丰富多元的精神方式、说话方式,压抑精神自由,禁绝个性语言……就是用伪神圣、假崇高的观点去看待‘高尚’、‘健康’、‘先进’、‘有意义’等真正的人文价值范畴,让师生的语言远离真实的人生和真实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五四’后,中国语文教育的整体面貌就是:膨胀公话,强塞公话,消泯私语这锋芒锐利的“私语”似乎有点“危言耸听”,细细想来确实切中时弊。“伪圣化”最突出的表现是中小学生作文,为了获得“好评”和高分,学生唯恐自己的语言太幼稚,事例不动人,情感不圣洁,就情愿或不情愿地编造故事,“升华”情感,搬运“公话”,不惜讲假话、大话。于是,小学生作文《放学路上》写观察蚂蚁搬家的不得不重写“好人好事”。少年儿童从小学到中学经过了无数次诸如此类的“训练”,“童言”不再“无忌”,个性化的表达被“同化”,“作文”与“做人”变成了两张皮。如此,作家邹静之那曾写过“圆珠笔在纸上快乐地蹭痒”这样的句子的女儿,开始为作文编造。作文几乎成了“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这样看来,高考作文竟有那么多考生不惜杜撰父母离婚乃至亡故的“逆境”,以使自己“战胜脆弱”、“追求坚韧”,也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