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一)
详细内容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要求教师:鼓励有创新的表达,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兴趣;想象;思考;培养
当今,随着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增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时代迫切的需要。
因此,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要求教师:鼓励有创新的表达,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已成为当今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热点问题。
一、激发求知兴趣,鼓励创造精神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作为教师,就应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角”。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想,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悲剧往往催人泪下,但《孔乙己》的悲剧呢?人们读后眼泪却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可以说是往内流。那么,孔乙己究竟是怎样的悲剧呢?从这篇课文含蓄深沉的描写中,细细咀嚼,深入体会,我们是可以获得解答的。这个导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比较的角度设计,目的单一,导向明确,富有启发性。
教学中不仅要激发求知兴趣,还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柳斌同志在《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就要加以保护。”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雪化成泥巴。有个学生说雪化了,变成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的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诗意。但是,根据标准答案,他是要得零分的。这说明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按自己的思考给学生画地为牢,因为每个人思考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路,有时由于某种因素的触发,而突破了习惯性思维的羁绊,在头脑中会闪现出创造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