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高中物理学习障碍的建议(一)
详细内容
摘要:从初中进入高中,感到物理学习很困难,究其原因为是不能从初中的简单思维中深入到物理现象的本质原因,造成理解的片面。本文就这方面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思维;心理障碍;物理教学
身边的很多同学反映:从初中到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没有什么变化,也能听懂,但就不能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原因何在?结合高中后物理学习及与其他同学的探讨后我认为:在进入高中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跳出初中学习物理的思维和方法,始终停留在只注重表象,不主动思考深层次的本质原因。造成各个概念理解粗浅且不能联系各个知识点进行综合思考,问题也就越积越多,逐渐形成物理学习的心理障碍,失去物理学习的兴趣。
针对上述的问题,我根据自己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的分析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可以有效克服上述不足。
一、进行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教育
初中知识容量少,且数学应用能力的要求相对而言比高中薄弱。那么我们刚进入高中后在进行高中知识的讲授以前进行必要的初中知识回顾和相关数学知识的补充是必要的。例如:初中和高中都要学习力的基本知识,初中是一维的,而高中就很快进入了二维的力学问题,这样需要比较扎实的数学能力进行相关的铺垫。当数学能力不能跟上学习要求时,学习中产生了阻力,在短期内不能很好解决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放弃物理”的想法。根据这一情况,先对初中数学知识(主要是三角函数、解三角形,相似形等数学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复习或扩充,以扫除高中物理学习中的数学瓶颈问题。再者就是对基本物理概念的回顾和基本物理方法的深入,同时渗透一些高中的物理方法与思维,让我们有一个高中物理知识的预备接受期和缓冲期,做好后续学习的基础工作。
二、安排高中物理教学初期的适应期
学习高中物理需要具有良好的数学功底,扎实的物理分析理解能力。当我们从初中进入高中,如果马上进对其进行大量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这样是很难的。除了进行相应的知识衔接教育外,还要让我们有一定的学习适应期。这一学习适应期主要由教师进行相应的安排。那么在教学的初期,物理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对学生的要求也不能一次到位,适当放慢教学进度,给我们一个知识回顾、理解、消化的缓冲期,为后续学习打下较为稳固的基础,使学生的物理学习达到螺旋上升的效果。
例如:在《摩擦力》这一节内容,老师应该首先进行几个基本概念的解释,让学生理解透(如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在进行摩擦力的讲解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因为对摩擦力产生的基本原因已经在上述的两个概念中得到了一定的暗示,能够做到理解上的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