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审计论文>浅谈政府投资审计的不足及对策(一)

浅谈政府投资审计的不足及对策(一)

详细内容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投资的结构、领域将发生变化,财政性建设资金将主要投向公共工程。但由于我国公共财政的改革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配套制度尚未建立,外部环境还不够完善,政府投资审计在具体实施中特别是在基层的实施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本文试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政府投资审计还存在一些不足
  1.审计方式多是事后审计,未能真正渗入建设全过程。对投资的审计主要是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两种方式,都是事后的审计监督方式。如找到了管理漏洞,但问题已无法纠正;查出了损失浪费,但资金已无法挽回;揪出了腐败案件,但人已经倒下。审计机关的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监督面临着“时间滞后、职能弱化、诉讼增多、风险加大”等新的挑战,缺乏必要的事前预防和事中监控。近年来,虽然也安排了部分在建项目审计,但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式和审计力量有限的约束,“在建”审计也成了“最终”审计,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并未真正有效形成。
  2.审计仍主要着眼于单一建设项目,就项目审项目,在宏观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作用不够。投资审计往往围绕项目建设管理和资金使用等问题展开,就事论事,很少能涉及到宏观的、更广的层面。
  3.审计内容仍以查错防弊为主,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是重点。由于投资领域的市场运作、建设管理尚不规范,发现和揭露建设过程中的违纪违规问题仍然是投资审计的主要内容。审计人员在建设项目管理、资金管理、概算执行、工程造价控制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审计经验,查项目、找问题,可谓驾轻就熟;至于投资是否合理、投资效益如何,则一般不予评价。
  4.审计手段落后,仍以传统的手工审计为主。传统的看图纸、拖皮尺、手工计算工程量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投资审计工作的需要, 且计算机辅助审计与计算机应用环境较好的财政、金融审计相比,也处于滞后状态。  二、解决投资审计实施过程中不足的对策
  1. 审计方式从事后审计逐步向全过程跟踪审计转变。回顾我们近年以来的审计项目,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可行性论证不充分、投资决策不科学等问题仍十分普遍,由此造成的损失浪费令人触目惊心。显然,如何采取措施,有效遏制建设过程中的巨大损失浪费,是投资审计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唯有把审计“关口”前移,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把投资审计工作做在项目开始之时,贯穿于可行性研究、立项、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标投标、材料设备采购、施工、竣工决算等建设全过程,才有可能做到及时堵塞漏洞,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在投资领域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对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将有利于充分发挥投资审计促进项目管理、控制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的作用。